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阡陌书店与“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国际旅游度假区共同主办的“请听她说”2025年收官沙龙:“从独白到众声:女性创作的觉醒与重构”活动,在济南清照泉城举办,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女性创作者——陈慧、赵珊与蜡笔油一Rabbyui,从文学、学术以及网络文化等多维度视角分享与探讨了有关女性创作的觉醒与重构的话题。
陈慧:吃卤菜也有双拼
在浙江宁波余姚市梁栋镇的菜市场里,48岁的陈慧是清晨最早支起摊位的人之一。她的推车满载日用百货,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的声响,与市集的喧嚣融为一体。当暮色降临,这位被街坊称为“三姐”的摊主,转身执笔写下人间百态,以文字构筑起另一个世界。两种看似割裂的人生轨迹,在她身上交织成独特的精神图景。
“生活不需要提炼,它长在你身上。”陈慧如此解释创作契机。菜市场的讨价还价、主妇们的闲谈碎语、异乡谋生的困顿与温情,化作她笔下鲜活的叙事。下午收摊后,她常在斑驳的记账本上记录见闻,这些带着油盐气息的文字逐渐累积成书。虽自嘲“不算作家”,但她的作品因扎根现实而充满生命力。当被问及创作时间,她笑言:“写作不是夜间专属,就像卤味能双拼,人生本就可以多味并存。”
从推车摊主到文字记录者,陈慧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凝视。在她看来,流动摊位与文学创作本质相通:“都是把零散的生活碎片,整理成能被他人感知的存在。”如今,她的推车依然每日穿行于街巷,而文字中的世界,正为更多人所看见,“市井不是背景板,它就是故事的土壤。”
赵珊:学术理性的温度就是为历史上的女性正名
在对谈中,《法庭上的妇女:晚清民国的婚姻与一夫一妻制》的译者赵珊展现出学术研究的另一种可能。当市井文学以感性笔触捕捉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她的译作则从历史纵深解构性别不平等的结构性根源。面对“理性与感性如何共融”的提问,她以史学者的清醒回应:“真正的女性关怀,既需要市井烟火里的生命感悟,也需要学术研究提供的制度性反思。”
赵珊定义自己的翻译准则为史学的本质是求真。
蜡笔油一Rabbyui:在流量游戏中打捞被遮蔽的性别文本
在B站拥有43万粉丝的女性博主yui,正以独特的方式重构数字时代的女性创作版图。这位自嘲“三度创作者”的“90后”女性,既非传统作家亦非学术研究者,却在算法与审核机制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连接小众女性文学与大众认知的隐秘通道。她的创作现场不是书桌而是剪辑软件,创作工具不是钢笔而是流量杠杆,在“推荐书单”与“季度热点”上,实践着新媒体时代的女性主义启蒙。
“博主是信息的二传手,但传球路线由算法决定。”yui如此定义自己的角色。她深耕日语女性文学推荐领域,通过拆解上野千鹤子、田中光等作家的文本,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几十分钟的影像“轻散文”。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恰是新媒体女性创作的常态。
“每期视频都需要多次调整,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视频记录着女性议题的关键词变迁史。yui笑称线上新媒体创作者的生存智慧即在合规框架内,将文化产物拆解与转化为具体可及的行动。如今,这位每日处理海量素材的数字“园丁”,仍在探索更富弹性的表达可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