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适,就要辞职,这是当下年轻人频繁辞职的直接原因。
前几天,单位一个核心骨干要离职,他找我聊了一下午。提及辞职原因时,他罗列了很多,比如部门的体制有问题,让他耗在很多无谓的细节上;比如,他和直属领导及员工的沟通一直不畅通;再比如,他很多“想干事”的想法一直无法落地。这一大堆牢骚,估计是很多离职人员的普遍想法。我忠告他,现在经济不景气,疫情断断续续的,黑天鹅满天飞,白天鹅都快绝种了,很多行业都受到重大冲击,每天都能看到裁员的消息,最好不要辞职。
但是,他铁了心要辞职了,来我这里只是礼节性地告别而已。无法挽留,我心里挺可惜的。再找这样一个核心骨干,不管是公司内部去培养,还是去社会上招聘,都很难在短期内去填补这个空缺。但仔细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这个95后的毛头小伙在我们公司呆了3年多,这也是他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当遇到点儿不顺,换一个工作环境是很自然的想法。
观察周围的群体,我发现当下辞职的人群中,除了在职业上面临所谓“中年困境”的40岁左右这个群体,然后就是90后了。有个笑话说,“95前”的人是因为不听老板的话被辞职的,“95后”会因为领导不听话就辞职。就拿这个90后的小伙子来说,我发现他给出的辞职理由,大体都是对体制、环境和别人的抱怨,基本上没有谈到自己哪些方面有不适之处。
如果是这样,以我这个过来人猜测,即便换个工作,也未必能解决他的困境。更远处的风景总是看起来更加美好,令人浮想联翩,但那只是幻觉。走到眼前才会发现,其实都差不多。只要是个企业,就一定有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有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观念上的矛盾。你在这家企业遇到的不顺心,很可能在下一家企业里一样会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这几年,经济体量更大了,就业范围更广了,有很多灵活就业、创业,但稳定就业的难度也增大了。主要原因是,过去经济高速增长,资产市场也比较繁荣,工作机会多且相对容易应对。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抑或做俯卧撑,只要在高速向上的电梯里,大家都被推着向上,都能抵达更高楼层。所以,即便专业素养不高,甚至是一个听话的螺丝钉,也能呆下去。
我发现,当下很多人适应了被潮水推着走的工作模式,并没有把自己当做“组织的主人”在行动,固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工作内容,没有全局感、主动性。遇到工作事项,往往从自己的业务角度单线思维,而不是“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看这项工作推进需要哪些人参与,需要怎样的组织模式,怎么进行分工合作,并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向同事领导沟通。
久而久之,就造成专业能力一直在原地踏步,且横向知识掌握得不够,包括横向协调和补位能力、业务互补能力。后者更重要,因为当市场越来越饱和、利润越来越薄,考验的是能否站在客户的立场开展工作,能否“躬身”入客户的“局”,这就需要全产业链服务的能力。
但是,当下年轻的员工们,在锻炼业务能力时,思维往往囿于自身专业、局限于个人单打独斗,而不是基于企业业务竞争需要,将自身专业拓展到业务链条延展涉及的相关专业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全链条业务推进时,能否与企业横向部门和同事在一个维度上前行,能否多方借力。这是当下企业面临行业内卷式竞争,反射到企业内部,让员工情绪不适的根本原因。
情绪不适,就要辞职,这是当下年轻人频繁辞职的直接原因。当然,也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问题(比如管理混乱、承诺薪酬不到位)。未来,除了要在专业上不断建树,建议年轻人还要将单线思维转向立体思维,洞察行业对岗位在职责定位、履职能力上的演变趋势,领会如何将个人恢弘的想法、满腔的热忱融入到同事、企业、行业构成的社会关系中,职业成长会更加从容。
(作者系房地产资深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