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回事?十几名业主刷脸卖房被骗超千万元

2020-12-11 14:51:38

来源:央视财经

刷一下脸,业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名下房产就被过户给他人或被用于抵押贷款,业主们的损失少则数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广西南宁:十几名业主刷脸卖房被骗超千万元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今年以来,广西南宁一些业主委托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卖房时,疑似遭遇了诈骗,据不完全统计,受害人有数十人之多。

今年9月份,广西南宁市民黎先生想出售一套商品房,9月27日,他来到南宁市建新路四街一家房产中介店,通过一位叫韦远鹏的置业顾问,签署了一份《房地产买卖代办合约》,约定以150万元的价格销售房屋。在收取了3万元的定金后,9月28日,置业顾问韦远鹏以房屋查档为由,要求黎先生和他见面,用手机给黎先生进行刷脸。

比黎先生卖房更早的还有南宁市好几位市民,他们同样是通过置业顾问韦远鹏卖房,同样是在签订《房地产买卖代办合约》,交付定金以后进行刷脸查档。但是大家都没有等到房款,却等来了一个炸了锅的消息。

售房者 黎先生:10月15日,我看到新闻报道那个姓韦的骗了很多人,通过人脸识别把很多人的房产转给买家。

售房者 陆先生:我们没有收到钱,这房子为什么能过户?我们就赶紧去派出所去报案,10月18日我们接到了大沙田派出所一位民警的电话,说这个叫韦远鹏的中介已经被抓了。

售房者们说,仅仅被韦远鹏一个人骗的受害者已经超过10人,受骗总额超1000万元。这些售房者都是在和韦远鹏完成刷脸认证后,房子当天就被过户出去,而且立刻被买家抵押给第三方。记者调查发现,韦远鹏都是使用“邕e登”App进行不动产转移登记的。

“邕e登”App是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于2018年推出的线上业务办理平台,办的就是深化服务,让市民少跑腿。目前96%的不动产登记业务都实现了线上办理。

广西南宁:仿冒业主签名 不法中介瞒天过海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动产转移登记线上办理,需要买卖双方完成材料填写、核验房产、核验税务信息、认证、交登记费等一系列严格的步骤。最关键的是需要双方进行信息确认、签名操作、人脸信息采集。不法中介为何能够瞒天过海、完成过户?这起事件中暴露的安全隐患,该如何防范呢?

今年9月底,南宁市民黄先生也遭遇了韦远鹏的套路,当时韦远鹏还没有被警方控制,至于为什么不经过卖家同意就刷脸过户,而且售房者也收不到房款的问题,韦远鹏当时是这么回复黄先生的。

售房者:问你个问题,上次刷脸是查档吗?

韦远鹏:查档、网签一起。

售房者:网签是什么?韦远鹏:网签就是确认买卖交易,确认有资格交易过户。

售房者:你原来不是说查档吗,那你为什么要搞过户?韦远鹏:因为买家的贷款可能贷不了那么多,我们要做抵押贷给他。

房子过户后,黄先生向买房的买家确认,得知他已经将房款全额交给了韦远鹏。

售房者:那办抵押的钱呢,谁拿了?韦远鹏拿了?

购房者:不是他是谁?我房款全部给完了。

和黄先生一样,多个售房者表示,他们只刷了脸以及在纸质的《房地产买卖代办合约》上签过字,房子就被轻易过户了。

售房者 陆先生:我们后来去房产交易中心打印成交的电子合同,合同上面有我妈的签字,但我妈当时确认了她没有签过任何字。

售房者覃女士:知道被骗的当天后,我就拿我爸的“邕e登”进去查询,发现授权办理申请刷脸认证的申请人是韦远鹏,仿冒我爸爸的名字签的。

从今年6月到10月,韦远鹏用同样的手法过户了十几名业主的房产。目前警方已对韦远鹏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这些售房者被过户的房屋已经被冻结交易。记者了解到,通过“邕e登”App进行刷脸认证,不仅可以查询名下房产,还可以办理房产过户。若业主对操作流程不熟,房产中介则有机会通过便捷的人脸识别验证程序进行不规范的操作。

为防范此类事件发生,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也表示,将于近期对网络平台进行优化,设置刷脸文字提醒、增加验证码确认等。

广西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 胡志海:在原来刷脸界面里面,没办法在它界面上告诉大家现在在办什么。跟公安部门还有支付宝做了技术对接,在界面下方增加了信息提示栏,能明确地告知刷脸当事人,在刷脸的时候办理了什么业务。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新闻推荐:

失控的人脸识别

“兄弟萌,救救救。我的信息貌似被盗用,名下突然多出五张电话卡,有没有人知道咋回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没?”2020年8月的一天,一位名叫“bit999”的网友在贴吧上发出了这样一条求助帖。

而最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盗用者到底是用何种手段完成了这波看似并不太可能完成的操作,“现在办卡不得人脸验证么?”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早在2019年10月,就有网友发现自己在没用过某电商平台的情况下,被另一个手机号占用了本属于自己的实名信息,并在该平台上留有4000多元的逾期借款。2020年8月,又有网友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滴滴顺风车,且账号被永久封禁。同月,有网友在微博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人冒用进行网贷,已被连续打了两天的催款电话。

此外,发现自己莫名其妙买了车票、个税身份被冒用、银行卡被盗用在美团上借钱、被别人实名注册了支付宝账户、QQ游戏实名被抢先认证等情况也屡见不鲜。甚至有网友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在陌陌上有了一个账号,不仅照片被盗用,甚至连从事的行业都一模一样。

人脸识别的黑产江湖

围绕人脸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该对自己的脸保持警惕性吗?

带着上述问题,AI财经社潜入了一个围绕人脸识别产生的黑产江湖。

据称,黑产圈存在着一种神奇的“过人脸”技术,只需一张照片,即可通过技术手段制作出会眨眼、点头等验证动作的人脸视频,帮助买家顺利通过各大App的人脸识别认证。

不过,或许是媒体此前的曝光让从业者们感受到了危机,这个本就不能见光的江湖开始变得愈发隐秘。

如今,在转转、淘宝、闲鱼等曾被报道能搜索到人脸照片、“照片活化”工具等“过人脸”相关“商品”的网络平台上,早已无法探寻到这个江湖的踪影。但若在QQ搜索“人脸”等关键词,依然能见到各种被冠以“人脸识别”、“人脸技术”、“人脸认证”、“刷脸”等字眼的QQ群,其中甚至有个别群为付费群。百度贴吧上则更为隐秘,从业者们潜藏在一个个分散的贴吧群中,低调地发着“代过XXX人脸”、“接XX刷脸”等小广告,又或是直接在各种“人脸识别”的求助帖下面留言拉客。

11月29日,AI财经社曾尝试加入其中的十余个QQ群,但仅有约一半给予放行,另一些群则以“满了”为由拒绝了入群申请,而后者有些在2000人左右。

在这些通过的群中,大部分是“全员禁言”,只能与管理员私聊相关事宜。而未被禁言的群里则充斥着“VX解封”、“代过珍爱、伊对、BOSS人脸”、“出高清正反+手持”、“出人脸识别技术”等由各种字母缩写、缩句以及谐音组成的广告。

陈远是其中一个全员禁言群的管理员。11月29日晚八点,在加入这个名叫“人脸识别”的群后不到两小时,陈远主动向AI财经社发来好友申请,“要过人脸吗?”

作为一个入行已经两年多的“老人”,陈远在帮人“过人脸”这门生意上已经做得颇为娴熟。日常养上几个QQ小号,建上一些人脸识别的群,再去贴吧等平台上做些推广,客户自己就找上门来了,赚钱不是问题。

“说白了,咱们这个行业毕竟是违规操作,你要是一个月1万块钱都赚不到,那你还不如不搞了,现在进工厂一个月也能赚个七八千块钱呢。”陈远称。

他介绍说,微信、支付宝、百度、58同城等App的人脸识别认证目前都是其“可以通过的范围内”。其中,仅微信、支付宝平台的“过人脸”服务收费标准就在150到200元左右一单,且“一天两三单是很正常的事情”。

陈远感叹,自己2018年下半年刚在朋友的介绍下入行时,“这门生意才刚刚开始好起来”,两年后这方面的需求量已经比较大,“现在很多游戏平台、网银支付平台都需要人脸,特别是想用别人的资料信息去操作网贷的人非常多”。

他透露,因为风险偏高,他们对贷款平台的收费一般会比普通App高一些,“基本上都是200元一单,也有同行出三四百一单的”。但更多提供“过人脸”服务的人则对网贷这一话题讳莫如深,只称“风险太大,最好别碰”。

在群中,一位试图通过某贷款平台人脸认证的买家对AI财经社称,他曾和一位“过人脸”服务卖家沟通很久,双方都已经谈到了具体价格,但当对方得知他是要做贷款后就直接拒绝了,导致其“不得不自己开始入群尝试钻研这门技术”。

相比起风险过高的网贷,微信解封、零钱代取、解除支付限制,以及代过58同城、陌陌、伊对、探探、QQ、微博、地方税务等各大App的人脸实名认证则是群里这些人宣称的更为“常见的服务”。在这里,有人想要利用App账户引流;有人想要获得支付类App账户的高等级,提升额度;也有人想要通过注册多个账号薅羊毛;甚至于有人想要拥有他人的人脸认证,只是为了玩个游戏……

不管目的如何,由代过人脸识别串连起的黑产供需链已经“十分繁荣”。除了QQ群,有人还会在QQ空间中频繁晒出已成交的“订单”和成功通过各大App人脸认证的视频。

工信部组织发布人脸信息收集标准:不应强制或欺骗用户刷脸

南都记者注意到,评估规范提出,在收集环节,不应强制或欺骗误导人脸信息主体进行人脸识别,当人脸信息主体不进行人脸识别时,不应禁止人脸信息主体的正常使用。

而南都此前调研显示,许多受访者遇到过强制使用问题。

许多受访者遇到过强制刷脸问题。图自AI前哨站。

参与了编制工作的360相关专家告诉南都记者,“不应强制”,就是不能把人脸识别作为所有功能开启的前提,用户不想进行人脸识别的时候,APP不应限制其他非相关功能的使用。

“比如,某些APP仅提供人脸识别的登录方式,但相关功能可以用传统的账号密码方式完成,无需强制采用人脸识别。”他说。

该专家介绍,“欺骗误导”,则是指APP没有履行良好的告知责任,在用户未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了人脸识别。

使用环节:不应基于人脸信息生成用户画像

在评估规范中,还有一项要求值得注意:不应基于人脸信息生成用户画像,且不应基于人脸信息进行定向推送。

事实上,南都记者了解到,一些行业已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顾客和会员管理——结合前端摄像头抓拍上传的照片,后端APP能自动估算并记录顾客的年龄、性别、消费偏好等信息。有了基础的用户画像,商家就可以进行个性化推送。

360相关专家表示,定向推送是APP的增值功能,不属于基本业务范畴,因此不宜使用人脸信息这种个人敏感信息。

关键词: 刷脸 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