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大银行一直致力于数字化转型。受疫情影响,银行线下业务规模加速缩减,《证券日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官方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有1639家线下银行网点终止营业。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调查多家银行后发现,如今的银行网点已今非昔比,基本达到“无人化”自动办理业务程度。伴随银行线上业务的加速发展,线上平台的持续优化更是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交通银行研究员、西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高度依赖线下接触的业务。受疫情影响,数字化银行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延伸,银行的“零接触服务”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维系金融服务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零接触服务”广泛应用
“疫情真的改变了银行业务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对银行线下业务带来很大冲击,大家开始习惯了在线上办理业务。”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商业银行后发现,各大银行网点已全面恢复以往的工作,但各网点依旧对所有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执行健康宝扫码登记以及体温测量,并按时对各办公区域进行消毒。记者还发现,如今银行线下网点的业务办理已不同以往,曾经常见的排队领号码办业务的现象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上述理财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我行这几年都在发展线上业务,尤其是网站以及手机APP在客户体验度方面一直在优化。但在疫情发生前,依然有很多客户不习惯线上办理业务;疫情的出现,反而倒逼银行和客户逐渐适应了线上办理业务,今年以来银行客户明显都习惯了“线上作业”。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的一家国有大行网点,大厅里只有一名业务员和经理,可实现自动化办理业务的机器却有很多台。记者询问该网点经理,是否所有业务都可实现自动化办理?该网点经理表示,无论是线上办理,还是在网点自助业务机上办理,都可完成客户90%以上的业务办理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疫情对线下业务的冲击,都在推进银行向线上无接触化金融生态方向发展。
邓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银行推广“零接触服务”的背后,不仅仅是对客户日常金融需求的满足,更是银行对金融机构数字化实战的检验。严格意义上讲,“零接触服务”并非数字银行的创新内容,更像是数字金融大规模落地的一次尝试。在后疫情时代,数字银行理念将从技术框架、服务流程深入到金融业务常态,并在非金融服务的场景化、生态圈得到升华,数字银行目前正处于最有利的转型时机。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银行业还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19年年报显示,六家国有大行首次共同披露金融科技的投入资金,合计716.76亿元。另外,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银行也越来越多,从2015年起,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就相继创建了金融科技公司。2018年,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也先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截至2019年末,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10余家银行都已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浦东改革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院主任刘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规模较大的银行大都已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但金融科技子公司对银行的长远发展和内部生态结构变化的影响还有待观察。目前大部分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定位仍比较模糊,金融科技子公司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模式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探讨,比如,如何平衡母子公司的业务关系、如何满足银行一线业务的需求、如何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如何吸引高端金融科技人才等。”
加大理财知识普及力度
《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各大银行线下网点之余,还观察和体验了多家银行的手机APP和网站,发现大部分银行的APP界面都很人性化,且业务覆盖面广,连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等也可直接在线上快速办理完成,对理财产品和资产配置等方面的知识普及也更加多样化。
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发行的固收类净值型产品都将按照市值法估值,净值会真实反映债券市场的波动情况,因此,这类银行理财产品未来难免会出现暂时浮亏的情况。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开始加大对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理财产品,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
从今年2月份开始,包括中银理财在内的一些银行理财子公司就率先试水线上理财直播,由投资经理以直播的形式介绍理财产品、讲解如何进行资产配置。6月份,工商银行也进行了支付宝直播首秀,主题为“面向中老年客户的理财防骗知识科普”。最近两个月以来,各大银行都在APP界面或公众号里为客户普及理财产品净值化的相关知识。
一位股份制银行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银行“打破刚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家银行都在加大普及力度,引导客户根据市场波动情况接受合理的预期收益率、充分理解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关系,根据自身需要理性配置资产。
“银行理财正在加强资产管理的专业化与独立性,而客户理财的方向也将逐步市场化,以净值化为主要方向,逐渐打破刚性兑付。”邓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转型期,客户的资产配置理念、风险测评管理、净值产品营销等方面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才能赢得口碑和品牌。这个过程,将帮助居民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提升金融素养,也会推动风险投资理念的形成”。
普益标准研究员郭全毓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一方面需要银行加强自身的投研能力,提高自家理财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投资者调整理财观念,正确地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一致的产品,因为打破刚兑后的理财产品需要投资者自己承担投资风险。
线下网点持续缩减规模
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银行线上服务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随之而来的是线下网点规模开始持续缩减。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332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证券日报》记者对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的数据统计后发现,今年7月份以来,截至7月27日,商业银行机构退出列表显示,共有307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这意味着,截至7月27日,今年已有1639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
实际上,银行线下网点规模的缩减并非从今年才开始,此前就已有不少银行开始了“瘦身”行动。《证券日报》记者通过数据对比后发现,去年同期的退出机构就超过700家。另外,《证券日报》记者对国有六大行的2019年年报梳理后发现,去年全年,仅六家国有大行的线下网点就合计减少836个,其中农行和工行的“瘦身”力度最大,两行网点减少数量均超过200个。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传统银行网点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尤其是随着“金融新基建”建设的展开,将进一步提高金融业的营运质量和提供更高效的服务,金融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补充,扩大营收。比如,目前各大银行正在积极助力打造智慧银行网点,5G等技术将为智慧银行网点的更新迭代提供技术支持。
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关停的同时,伴随的是银行员工的精简潮和员工结构的变化。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离柜率达89.77%,相较2018年的88.67%提高1.1个百分点,而2013年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为63.23%。
最近连续三年的年报显示,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从业人员数量虽然在不断减少,但信息科技人员的占比却在逐年增加。
上海一家大型猎头公司的银行组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力资本是实现价值的一个核心要素。银行对金融科技方向的人才需求会持续增长,因为银行从业人员的结构组成和投入分配会对一家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从目前发展趋势看,金融科技还有大数据信息技术将是日后银行的重点发展方向,金融和科技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银行发展的第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