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篇文章中描述的演员,跟我们经常听到的“天价片酬”“轧戏”等词无法划上等号,但这不是事实吗?曾制作过多部悬疑网剧的制片人曹雪告诉搜狐娱乐,这不单是事实,真实的情况可能比我们了解的更为艰难。
影视寒冬之下,不少演员面临事业的“空窗期”,半年无戏可拍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演员寻求其它发展,上综艺、开直播、或转行做微商。而有戏可拍的演员,又面临着视频平台分约的新挑战。
多重制约之下,曹雪道出疫情下演员的新困境:普遍降薪60%,无工可开逐渐成为常态,受环境影响越来越趋利性,视频平台话语权越来越大,演员最终沦为平台的打工仔。
下文根据制片人曹雪口述整理
限薪令之后
演员普遍降薪60% 无工可开成常态
从去年开始,行业协会就一直在呼吁演员“限酬”,据我所知,演员片酬普遍降了。
以前一线或者超一线演员片酬六千万到八千万是个很正常的现象,现在基本上你可能花两三千万就能签到他们。
当然,具体还得分情况。像那种突然蹿红,价格后面就加个零式的演员,片酬本来就虚高,确实降了这么多。像这两年一直在线上的稳固型流量,他们大多挺着,宁愿不接戏也不愿降价。
不愿意降价的这部分演员,主要原因还是平台认可他们。我们现在跟平台合作的戏,男、女一号他们基本上都会指定,否则戏就不做了,但演员价格没降下来怎么办?这种压力转嫁给我们制片方,我们只能通过提高总制片成本,或通过其他台面下的一些手法,来达到行业协会声明里提到的“男、女一号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10%”这一要求。
就大范围来说,经历了“影视寒冬”,加上受疫情影响,开机的项目变少了,大家普遍降薪,待业的也很多。
前几天有一篇文章写“腰部演员”的窘境,内容很写实。这个行业高片酬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是影视剧中的熟脸,一直有戏拍,但也就比普通白领挣得多点。他们大多数利用自己在行业里的资源做点副业,比如开个饭店,合作过的导演、演员给他们捧捧场,工体附近不就有很多这样的饭店吗。
如今待业的演员多了起来,他们事业“空窗期”越来越久,半年没戏拍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个三十多岁的女演员,科班出身,演了不少戏,演技也不错,但因为不是“小花脸”,自毕业就一直演那种年龄比较大的角色,一部戏片酬也就十几二十万。最近戏少了,她无戏可拍,做起了微商,开始在朋友圈卖东西。
项目变少选角更容易?
演员被迫与平台分约 项目选角越来越难
我们之前的一个古装项目,前6位演员,平台要求有4位是他们自己签的演员,剩下两个,让我们从市场上选,也要优先去考虑跟对方谈分约。
如今电视剧出口最多的就是视频平台,五个大一线卫视的采购能力有限,加上他们采购的大多都是全面实现小康生活之类的题材剧,很多年轻演员不适合,也轮不到他们头上,演员想要有曝光,就要通过平台的项目去曝光。
借此平台要跟你谈分约,只有那种头部演员,或稳固性流量有谈判筹码,其它那种新人、有一点小名气,或者准一线的演员,需要作品的积累,很容易被谈下来。你不谈全约,可以谈分约,不谈全部的分约,可以谈部分的分约,比如商务这方面不跟你分约,但你演艺这块我跟你分约,不同的人不同的谈法而已。视频平台话语权这么大,分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听说他们已经成功了很多。
一个新项目,因为档期、价格的原因,演员本身就不好谈,如果还考虑分约的事情,能谈,又能符合平台要求的,就变得比较少。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剧演员明明不合适还得用,平台要捧,没办法。
分约制度下,选角连相对的公平都做不到。如今演员都非常巴结平台,因为不巴结你可能连戏都没法演,连男三女三的角色都争取不到。但是你能说参与分约的演员都是好演员吗?我觉得也不见得。
电视台用了那么多年做“制播分离”,到了网络时代,他们又开始把所有的东西往手里头去集中,不仅演员要指定,连导演、承制公司,甚至是后期音乐也要染指,这不是在搞垄断嘛,还谈什么市场性?长此以往,平台的某些人的喜好,就会决定平台剧的调性,题材也会越来越单一。近两年甜宠剧比较火,平台就追着问我们有没有甜宠剧的IP,甜宠剧不是不好,但天天给观众看这些,屎味巧克力和巧克力味的屎有什么区别?
演员变得越来越趋利性?
只想怎么赚钱 对编剧导演工作指手画脚
近几年演员群体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变得越来越趋利性。
所谓趋利性,就是都想着怎么红,而不是看怎么把戏演好。想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深刻感受到,如果不出名,啥都不是,出了名,你说啥都行。
现在为什么那些选秀节目什么妖魔鬼怪都要出来选一下,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只要出名了,不管是靠丑化自己出名,还是奇奇怪怪的状态出名,只要出名就够了。再加上各种短视频平台,随便一个什么giao giao就能出名,这会让大家觉得这就是社会的需求,审美完全变得畸形,甚至低下。
去年底,咏梅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我觉得这是她应得的。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看过她的戏,这么多年她踏踏实实演戏,不炒作,终于熬出头了。现在像咏梅这样的演员,以后就很少再见到了。
现在的经纪公司,大量地去挖一些小孩,恨不得从幼儿园就去找一些小孩来,看着守着想方设法把他们弄火,把他们当摇钱树。帮他们接戏的时候,不看这个戏适不适合,而是看能不能火,在这种风气里,怎么能出现真正的好演员?
如今演员的心思也很活络,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沾。比如近几年一些演员,当主角就算了,出品、策划、编剧,甚至导演的工作都想占一头,都要指手画脚,唯独不想着怎么专心演戏。一部戏里导演是大腕还好,如果是新人导演或年轻导演,会被演员欺负死。
前几年演员都忙着“跨界”,这两年,又纷纷跑去直播。大家看到李佳琦直播能买1.3亿的豪宅,也都想利用一下自己,多一些收入的来源。法律没有不允许,我觉得也算正常,但归根结底还是能看出来,我们演员有时间的时候,都是想着怎么挣钱,而不是想着怎么提高自己,《演员的自我修养》那本书可能没有人看过。那些说自己平时爱看书的演员,我觉得他们中90%的人最多能上豆瓣看一看这个书的简介和评论,就已经算不错了。有的演员说自己一年读了多少本书,轧戏不断,综艺不断,他们有那么多时间吗?我们的各种“博士们”,最后不都人设崩塌了?
前几年,总有人呼吁要提高我们行业的工业化水准。
问题是,工业化是一定要有一个标准放在那里,但目前我们行业里的每个职位,都像是码盘子的,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有,何谈工业化水准?
经历了“税收风波”,感受过“影视寒冬”,又受疫情的影响,但我觉得仍然没有把这个行业的浮躁风气打下来。再过一段时间,不知道会好一点,还是会随着万物复苏,浮躁风气又卷土重来,都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