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交汇点讯近日,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开展一例人工心脏植入术,成功为一名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该手术在常州地区系首次开展,其实施标志着该院在终末期心衰治疗领域迈上了历史新高度。
李先生今年68岁,5年前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在这一期间,他反反复复地出现胸闷、气急等不适感。医院为他采取了多种治疗措施:根据病情调整药物;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采取了心脏除颤器置入;出现反复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ECMO下为他进行了心脏射频消融术……然而,李先生的心脏并“不听使唤”,稍有好转却好景不长,其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仅能维持在23—25%(正常人EF值在60%以上)。今年5月,李先生胸闷气急的症状再次加重,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得厉害,更不能平卧,否则感觉“气都接不上来”。随着李先生室速频繁发作,全家人都提心吊胆,再次一同前往常州二院就诊,最终心脏团队对其评估为终末期心衰。
常州二院胸心外科主任吴奇勇解释:“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心脏收缩与舒张出现异常功能衰竭表现,又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对于李先生来说,他的心脏功能已无法靠药物或常规治疗来改善,甚至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猝死风险,而挽救他的生命的办法,是进行心脏移植。”
可是,心脏供体短缺,移植后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排斥药物,不仅每年花费不菲,还容易出现供心衰竭、感染等并发症问题,况且年老体弱人群也不再适合接受移植手术。面对李先生危急的情况,常州二院心脏团队反复会诊、论证,决定为李先生采用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系统,即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治疗。
吴奇勇说道:“心衰,意味着心脏这个‘发动机’损耗到无法维修,随时可能熄火,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左心室上安装一个鸡蛋大小的辅助装置,来代替左心室功能,像泵一样把患者的血从心室里抽出来,再将血液高速打入到升主动脉,再由升主动脉灌溉到全身,从而给全身各脏器输送血液和营养。简单说,就是人工心脏部分或完全替代了左心室功能,辅助患者血液循环。”
7月11日,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陈鑫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常州二院胸心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组及手术室团队等多学科紧密配合,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如期开展。建立体外循环、于心尖部位植入泵头、吻合人工心脏的血管与患者自体主动脉……每一步,手术团队都走得细心又谨慎。最终,人工心脏植入李先生体内,并连线开机工作,其迅速迸发出的强劲动力,令在场的医护人员激动不已。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意味着历时4个小时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功完成。
术后,在重症监护室,经过多学科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李先生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心功能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心脏EF值上升到了31%,目前已经顺利转入了普通病房。李先生自我感觉也“有劲了”,术前频繁发作的“室速”基本不发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与术前的唯一不同是,李先生现在多了一个装有电源、可充电电池、监控器的包,需要随身携带,它通过一根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为体内的“人工心脏”充电,以提供充足的动力。
据悉,此次手术植入的是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超小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也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人工心脏。“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手术治疗基本无效、心脏供体又紧缺的情况下,植入作为心室辅助装置的人工心脏为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增添了一种新的选择,这也是国际公认的心衰治疗手段。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术,是常州二院胸心外科攀登医学高峰、提供高质量诊疗的必经之路,如今,借助科技创新发展大势,我们在不断打磨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在关注如何更精准、更高效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希望在今后,心衰患者群体能从中获益,为生命带来新希望。”吴奇勇如是说。
通讯员 肖云
编辑: 万小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