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胡小凤,55岁,武昌首义广场南广场园林班长,从事绿化养护14年。她“发明”的一种移动喷灌装置解决了景观草坪和绿篱浇灌难题,大大减轻了园林工人浇水抗旱的强度和压力。这种“抗旱神器”在首义广场一直沿用了6年。
胡小凤在草坪安插移动喷灌装置。记者李子云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8日,根据天气预报,首义广场气温将超过35。我惦记着南广场的植物该浇水了,凌晨4点半起床,5点刚过就到了单位。
我提前到南广场转了一圈,把需要浇水的地方都看清楚。这是我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做事之前先熟悉情况,做事时才不会浪费时间。
首义广场面积有22万平方米,其中绿化占了一半。南广场有4万多平方米,虽然现在安装了自动喷灌设施,但高大的树木和喷灌浇不到的边边角角,还得靠人工浇水。
6点钟,我和十几位同事在南广场开始工作。我们先给大树浇水,再浇那些边边角角。
每年夏天,上午6点至10点半、下午3点至6点半是我们浇水抗旱的黄金时间。中间最热的时段不适合浇水,不然有些水会变成水蒸气,会把花草树木蒸死。
上午9点多,我接到首义广场园林部门负责人张巍的电话,让我到红楼西侧的大草坪上帮忙。
我马上赶过去,看到他们正准备用移动喷灌(装置)给草坪浇水抗旱,但人手不够。
红楼西侧的大草坪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以前是被围栏封闭起来的,今年3月对市民开放。草坪上没有安装自动喷灌设施,只能用我们自己制作的移动喷灌(装置)浇水。
我和张巍,还有北广场园林班长邱承良一起,将3套移动喷灌(装置)从小推车上搬下来。每套喷灌(装置)都有一根七八十米长的水管,有些重。我们各找到一个取水阀,将水管连上,然后将另一头装有喷头的PVC管插在草坪上需要浇水的地方。
胡小凤从小车上卸下移动喷灌装置。记者李子云摄
PVC管下面有一个开关,我们打开开关的时候,都被喷了一身水。我们用手抹一把脸上的雨水,都乐呵呵地笑了。说实话,大热天被淋一下,很凉快。
我特别喜欢看移动喷灌(装置)喷出的水,就像开在草坪上的3朵“水花”,好看极了。
草坪上正在浇水的移动装置。记者李子云摄
浇了半个小时后,我们3个人走近喷灌(装置),关掉开关,拔起喷管,将它们换个地方,继续喷。每开关一次,都要被喷一身水。
我是孝感人,2010年来武汉打工,一直在首义广场做绿化养护养家,做了13年。现在一双儿女都参加了工作。
以前,南广场没有安装自动喷灌设施,夏天人工浇水抗旱任务很重。如果浇水不及时,景观草坪上的草就会被晒得发蔫,甚至枯死。
为了养护好这些漂亮的草坪,我们班组的园林工人分成3组,每天早晚用高压水枪轮番浇水。每次浇水,大家衣服都会被汗水和自来水湿透。抗旱黄金时间分秒必争,不能停,也没法换衣服,大家只好穿着湿衣服继续干。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天下来,上面都是一层白花花的汗碱。
2017年夏天,我看到北广场正在喷水的自动喷灌设施,就想:“能不能做一个移动喷灌(装置),自动浇水抗旱。”
我找来一个喷头,用手按在水管上做试验,发现可以喷出水。我非常高兴,就用PVC水管、喷头和软水管做了一套完整的移动喷灌(装置),在南广场试用后,效果不错。
同事们都非常高兴,大家一起动手,做了十几个移动喷灌(装置)。这些喷灌(装置)往草坪上一插就能用,想浇哪儿就浇哪儿。
胡小凤(右一)和同事在维修移动喷灌装置。记者李子云摄
后来,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园林雨神”。说实话,我担当不起这个外号,我就是个普通的园林工人。
张巍看到南广场的移动喷灌(装置)后,也很高兴,拍了几张照片发到工作群,建议在北广场自动喷灌设施覆盖不到的盲区推广。很快,首义广场的移动喷灌(装置)增加到了30多个,成了夏天浇水抗旱的“主力”。
张巍打开移动喷灌装置。记者李子云摄
我们算过一笔账:一个移动喷灌(装置)能覆盖20多平方米,如果同时使用,每天浇8到10个小时,整个广场2万多平方米的草坪,两三天就可浇完一遍。
人工浇水虽然水量大,但时间短,土壤不容易浇透,浇一次只能管一天。移动喷灌(装置)浇的时间长,水是慢慢渗下去的,容易浇透,浇一次能管三四天。所以,用移动喷灌(装置)浇水能节省时间、节省人力,还能节水。
2019年起,首义广场通过改建逐步更新了北广场老化的自动喷灌设施,南广场也装上了自动喷灌设施。我们的移动喷灌(装置),也慢慢由抗旱“主力”变成了“配角”。
现在,首义广场只保留了3个移动喷灌(装置),主要用来浇灌红楼西侧那块大草坪。虽然移动喷灌(装置)少多了,但看到我们养护的花草树木长得很好,有很多人看,我每天都很开心。
(长江日报记者明眺生通讯员孙姝黄轩整理)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