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搜山图》(局部)。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是目前为止国内收录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长的妖怪研究专著。
它出自学者张云之手——这个我国第一位研究妖怪的学者,在这本被称为“妖怪百科全书”的专著里给1080个妖怪“上了户口”。
(相关资料图)
至于张云这位多年潜心进行妖怪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人是从一档名为《妖怪调查局》的节目中才认识他的。
张云致力于成为妖怪文化的普及者,他孜孜不倦地向公众讲述中国妖怪的故事,期待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其中的深意。
但他觉得这还不够,眼下他正在策划“妖怪全家福”——撰写《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系列,用十几本书的庞大体量打造中国首个妖怪大图鉴;写作《妖怪奇谭》《作妖》等妖怪题材小说,尽其所能普及中国妖怪文化。
张云认为:“中国妖怪的背后,是中国人历史、文化、宗教、思想、风俗等多方面的交融,是"人的学问’。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视为封建迷信,而应该从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的角度辩证看待,综合研究、总结、归纳,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延续下去,使其成为世界文化夜空中光彩夺目的一颗星星。”
这是一种长远的智慧,更是一种绝无仅有的想象力
10岁之前,张云和爷爷奶奶在皖北农村生活。村里茂密的芦苇荡,是他儿时嬉戏的乐园。
他常在里面玩耍,当几米高的芦苇丛将他小小的身体围绕起来时,他总会想起爷爷奶奶夏日摇着蒲扇、冬日围在火炉旁讲过的带着神性、巫性、人性的乡间怪谈,一时之间,随着草香入鼻,这位少年感受到天地在芦苇丛中相连,世界是混沌的,有一种茫然的放松感。
如今,回想起童年时光,张云认为,那是一种游离于世俗之外的感觉。
随着年岁渐长,张云开始酷爱读历史。但比起正史典籍中帝王将相的故事,张云更渴望了解寻常百姓的生活。
他任思绪遨游天际:“一个唐代村庄里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便翻阅各种历史书籍为自己解惑,却不经意发现,中国古人在记载历史时,除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会将各种怪异、传闻、传说等都记录在案。
那是一个有趣的世界,张云被志怪故事深深吸引了。
起初,这只是个人兴致所致,真正促使他写书的是一件小事——好多年前,张云去参加动漫展,看到很多孩子打扮成妖怪的样子。
张云问其中一个孩子:“你知道你装扮的是什么妖怪吗?”
孩子回答:“当然知道了,这是日本的妖怪,叫姑获鸟。我们装扮的都是日本的妖怪。”
那一刻,张云愣在原地。
张云认出,那群孩子装扮的除了姑获鸟,还有天狗、饕餮等,几乎全是我们祖先创造并且记录于典籍的妖怪,而在孩子们眼中,这些全成了日本的妖怪形象。
张云感到中国妖怪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于是萌生出要写一本中国妖怪故事大全的想法。
张云开始认真梳理、研究,终于写就了《中国妖怪故事(全集)》。
这本专著按照“妖怪: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超越了当时人类正常认知的奇异怪诞的现象或事物”的定义,将妖怪分为妖、精、鬼、怪四大类,共记录妖怪1080个。
这是中国第一本真正的妖怪辞典,看起来所搜集的妖怪数量多达千种,但张云表示,这并未涵盖中国妖怪的全貌。
书中的妖怪来源分散于各处,整个搜集过程漫长且艰苦,张云如同一个淘金者,在无数的典籍中淘取粒粒金沙,积土成山。
近10年间,他在业余时间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搜集到庞大的文言文资料,又将其翻译为白话文,分类整理,修改书稿近20次,这本妖怪辞典才得以诞生。
从成书过程足以见得中国妖怪文化涉及范围之广、历史之悠久。
张云表示,上古时期,人们认为万物有灵,通过向神灵、自然万物祈祷可以获得心理安慰,也随之诞生了最早的妖怪传说。
目前看来,书面文学所记录的神怪形象,基本是以先秦时代为开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图像表达的神怪形象,则至少可追溯到上万年前。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划九州,铸九鼎。九鼎除了是王权的象征,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象物”。
大禹收九牧之金而铸鼎,刻画百物图像以向民众传递物怪的祸福性质等,以便于民众在纳污藏疾的山林川泽中不惧魑魅魍魉。
中国人认为山川万物皆有灵魂,都可为妖,因此,很多器物、动植物时间长了都可成为妖怪,都会生发出情感。
在收集整理中国妖怪故事的过程中,除了妖怪本身的趣味性,张云还仿佛看到了祖先们关于世界、自然、自我的深刻认识——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在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还对自然保持敬畏、保持感恩,追求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并创造出内心的一处诗意世界。
这是一种长远的智慧,更是一种绝无仅有的想象力。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渗透在树叶缝隙中透出的点点阳光中,渗透在露水打湿的青草味里。
这种强大的细微感知力,在如今的人类生活中貌似已不多见。
张云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古人与友人月下喝茶,月华朗照,于是他拿起勺子一勺一勺地将月光舀到杯子里。
隔了几天,他再次与友人喝茶,但恰逢阴天,没有月光。
于是,友人跟他说:“你可以把杯子里的月光舀出来啊。”古人恍然大悟,赶紧将杯子里的月光舀出来洒向天空。不一会儿,整个天空真的亮起来了。
很显然,从科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故事,但张云说起时格外兴奋,满是对古人浪漫主义与想象力的惊叹。
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妖怪,反映的是人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身边人知道张云研究妖怪时,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不解:“这是封建迷信,这是不存在的东西,有什么好研究的?”张云笑而不语,继续埋头搜集。
他内心笃定,妖怪并不是简单的封建迷信,而是社会状态、人类心理、文明衍化之映射,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妖怪,反映的是人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妖怪到底是虚幻的还是真实存在的?
张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流传下来的文本。“我们研究的文本作为资料的意义,远远大于探究妖怪是否真实存在的意义,这些文本是探索人类文明的一扇重要窗口。”
在张云看来,人们不该只从影视剧中了解妖怪。
很多人对妖怪的第一印象多是满口獠牙、恐怖狰狞的形象,它们“害人”“吃人”,等等,这些似乎已成了贴在中国妖怪身上的标签。
但其实,总体来看,中国妖怪与人为善的占绝大多数,纯粹作恶的其实很少。
张云表示,90%的妖怪都是好的。而且对于古人来说,妖怪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认为妖怪是真实的存在,妖怪本身具有的怪异的“反常”特性,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将妖怪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说到此处,张云还提到一个故事。明代有位张姓老头夜间从外归来,走到田野处,遇上一位小童提灯来接。
小童搀扶着老人走到有人家的地方,便和灯笼一起消失了。
老人低头一看,手里抓着的,竟然是一把破旧的扫帚。此精名为“提灯小童”,载于明代郑仲夔的《耳新·卷之七》。
鲛人,记载于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鲛人》、清代沈起凤《谐铎》卷七《鲛奴》。
在这个故事中,“提灯小童”像是由老人希望自己老有所依的情感依靠幻化而来。
同样,妖怪故事可以出现在中国的任意角落,乡村、城市都是妖怪文化生长的温床。
比起高高在上的神仙,妖怪才是和人类平起平坐的意象。
神仙象征着人类最完美的人格,妖怪才是交织复杂人性的第二人格,它更贴近人类真实的欲望、性格。
除了现实映射之外,张云还将妖怪形容为人类做过的梦。
妖怪,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离奇、怪异,对于人类来说,正是这种特征,才激发了想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可以嬉笑怒骂的自由的精神家园。
人们把那些美好的、认真的、纯粹的、批判的、深思的情感、认知,都投放到了梦境当中。
清代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了一个名为“货郎龙”的妖怪。
云南省城有个地方叫龙漱,有条龙将脱下来的鳞甲藏在石头中,变成人出去玩耍。
恰好,有个商人坐在石头上休息,发现了龙鳞,便将其穿在自己身上。
忽然,腥风四起,深潭里的水族都出来迎接商人。
过了一会儿,龙回来了,找不到鳞甲,便直接走进水里,但水族却不认它,将它赶走了。
后来,商人就变成了龙,占据了深潭。
看到这个故事时,张云慨叹道:“在传说长久的流传、演绎中,人类越来越与妖怪融合在一起,很多时候,分不清是妖怪,还是我们自己。”
读妖怪故事也是读世俗、读人心
有人好奇张云为何不在《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中作解读和批注,只罗列了妖怪的故事,对此,张云解释道:“一个故事可以有无数种解读。作者一旦下了批注,就会影响读者的判断。我做了一盘菜给你端上来,我不需要告诉你这个菜的味道是怎么样的,你要自己去品尝。”
当然,他也觉得《中国妖怪故事(全集)》里的故事过于简短。
未来,他想取材于中国妖怪原型,然后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节奏的长篇小说,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鲜活的妖怪形象一一介绍给公众。
不过,张云也有些唏嘘——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妖怪文化源远流长,如同基因一般,自远古先民的血液中一直流传至今,深深扎根于国人的灵魂之中。
《白泽图》《山海经》《搜神记》《玄怪录》《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关于妖怪的记载,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但遗憾的是,如今谈起妖怪,全世界只知日本,不知中国。
日本妖怪文化影视的强势输出,比如动漫作品(《千与千寻》《夏目友人帐》《阴阳师》《犬夜叉》《龙猫》),让很多中国年轻人对日本妖怪比较熟悉。
但根据日本著名妖怪研究学者水木茂的说法,“如果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原型来自中国”。由此可见中国妖怪对日本的巨大影响。
大家最熟知的日本“百鬼夜行”传说就来源于中国,与之相关联的妖怪是“方相氏”。
方相氏现身驱鬼的仪式称为“大傩”,从周代开始流传,至唐代而兴盛。
游行之时,最前方是方相氏四人开路,他们头戴高大的冠冕,戴着黄金做的面具,披着熊皮衣服,左手持戈,右手扬盾。
身后又跟随十二人,他们赤发白衣,各拿麻鞭,鞭长数尺,甩鞭震耳。其后又跟着五百小儿,皆装扮成各种鬼怪模样,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穷凶极恶。
方相氏引百鬼行走,带出城外,寓意驱除百鬼,世间太平。
这种大傩仪式唐时流传甚广,当时的朝鲜、日本皆引而为戏。
当时,日本人看到方相氏面目丑陋,身后又跟着众多鬼怪,就认为他是大鬼头,所以称之为“百鬼夜行”,后来统指所有的日本妖怪。
对此,张云表示,很多人提起妖怪就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片面的认知。
人类需要科学带领我们向更高的文明迈进,但也需要像小说、音乐、电影等的妖怪故事来滋润人类的精神世界。
像古人一样,我们阅读志怪小说、志怪笔记,读妖怪故事也是读世俗、读人心,去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去找到跟自己相处、跟他人相处、跟世界相处的方法。
“人类社会终将迎来物质的高度发达,但若那时人类情感变成荒漠,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真到那个地步的时候,人就会变成一个机器,这是非常恐怖的。”张云说,“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觉醒之心,保持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毕竟,这世界这么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