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近八成大学生网购过不实用物品

2019-11-20 09:45: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堂吉伟德

去年“双11”,福建农林大学的余玲珑在一次性购买五六件衣服后,沮丧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只有一两件,其他的被妈妈转手送给了姐姐。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792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99%的受访大学生有购物后不怎么使用的情况,而后悔自己买过没用东西的受访大学生占77.53%。(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熬夜剁手狂欢购物后,才发现自己购了一堆并不需要的东西,具有这样的经验和体验的“剁手党”不在少数。调查的结果足以说明,近九成的大学生购物后存在不怎么使用的情况,近八成的受访者后悔购买了无用的东西,如此超高的不合理采购率和后悔率,足以说明在网络购物中,普遍存在消费不理性的现象。冲动的购物形成了“消费浪费”,让消费者更加理性地消费,依然是道沉重的现实课题。

网购节促销打折,形成了全民疯抢的购物氛围与效应,再加上电商拼团销售等策略的使用,对消费购物欲望是一个极大的刺激。精准的营销策略下,人的消费欲望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只是浏览一下到初次尝试,再到最后一直停不下来。这些沉溺于网购的群体,游荡于各大购物网站,兴致勃勃地搜索、比价、秒拍、购物,其结果,购物成了一种愉悦自己的乐趣,置入其间者高度享受过程带来的快感,却忽视了需要所采购商品本身,久而久之会演变成一种失去理性的依赖。

这种冲动式购物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心理疾病,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强迫性购物。强迫性购物是一种功能紊乱的消费行为,这类人群失去了对购物行为的控制,持续过度地购物。最突出的表现是,先是不加节制地疯狂购买了一大堆东西,等冷静后又开始苦恼和后悔。如果强迫性购物行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变得更加严重,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虽然按照电商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购物后有“后悔权”,但基于对商家利益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若没有相对合理的理由,这种权利也会受到限制。同时从避免资源浪费的需要出发,也应当避免后悔权的滥用。

强迫性购物后果的严重性,一些个案足以证明。今年“双11”期间,因妻子网购去年欠20万,今年又欠30万,四川泸州一男子走上天台“以死相逼”阻止其老婆“剁手”。还有很多购物者,还没有等到“双11”的到来,就把手中的“子弹”打得精光。“买买买”所带来的快感,最后变成了一地鸡毛的烦恼,闹得鸡犬不宁的强迫性购物,除了“以死相逼”的外力介入,还需要理智下的自我控制。

从调查的情况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诸多群体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强迫性购物。在身边强迫性购物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外力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让“理性购物”重新占据上风。

回归理性没有特效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比如加强对强迫性购物的危害性的宣传,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警醒他人;还比如应当实行家庭温情关怀,对具有强迫采购倾向或已出现这种状况的群体,家庭成员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协助其做好自身控制;还比如要在“双11”等关键节点,以陪伴、旅行等方式,转移采购者的注意力,使之从采购依赖中摆脱出来。在此基础上,应当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方式,从基础层面做好理性购物的教育和引导,让理智成为一种个人素质和社会氛围。

关键词: 大学生 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