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娱 > 正文

皇帝的称呼谥号你能分清楚吗?

2020-08-17 14:08:25来源:大黄扯点历史  

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这三个人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但是我把他们三个并列在一起,不知道有没有读者发现其中的问题,虽然这三个人都是皇帝,但是称呼上有些不同。好了,那我再拿出三个人并列:汉世宗、唐文帝、清圣祖仁皇帝,这三个人是不是都很陌生,但如果我告诉你,后面的三个对应的就是前面那三个人,你是不是感觉有点蒙。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古代帝王的那些称呼。

1、谥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是对一个人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总结。在我国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诸侯大臣等这种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才会由后人根据生前功绩,给予一个总结性的谥号。根据谥法,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平谥如:在国遭忧曰愍;恶谥如:好内远礼曰炀。

谥号起源于周朝,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因为觉得“子议父,臣议君”不妥当,谥号被短暂废除了,汉朝开始再次恢复。隋唐以前的皇帝谥号为一个字,称呼的时候在前面加上朝代,称XY帝,X代表朝代,Y为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也有个别谥号为两个字的,如汉光武帝。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朝以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因此从唐代以后,为了方便起见,后人渐渐不再称呼皇帝的谥号了,一是太难记了,二是说起来太麻烦了。

2、庙号

顾名思义,在庙里的称号,当然指的不是和尚庙,而是皇家宗庙,即供奉祖先的地方。其基本格式与谥号类似,只不过最后的字改成祖宗了,为XY祖或XY宗,例如汉高祖,唐太宗。一般只有开国皇帝称祖,后世的皇帝皆称宗,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十六国时期“祖”字泛滥,清朝有三个“祖”。

谥号、庙号、年号,古代帝王的这些称呼你能分清楚吗?

清朝皇帝列表

​庙号起源于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世代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周朝时由于产生了谥号制度,因此废除了庙号(二者有些异曲同工),直到汉朝建立,再次恢复了庙号制度,与谥号并存。汉代的庙号也同商代一样,只有做出大功绩的皇帝才会有庙号,因此很多历史上名声不显的皇帝没有得到这一殊荣。从魏晋开始庙号泛滥,除了亡国的皇帝外,基本人手一个。到了隋唐以后,因为谥号的膨胀,对于皇帝的称呼开始用庙号多起来了,如唐太宗,宋太祖。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等等。

3、年号

年号,就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称号。现代人都采用公元纪年法,比如今年是公元2019年,这对于时间的表述十分方便。而我国古代自汉武帝发明年号以来,就采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在这之前多采用谥号庙号纪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此后形成制度。我们常听说的新君登基改元,就是新皇帝继位之后,要使用一个新年号,以示除旧更新,新皇气象。

年号的字数大多为两个字,但也有三字、四字,最多的是六个字(西夏有两个皇帝用过六个字的年号)。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皇帝不止有一个年号,每当出现重大事件或者天降祥瑞,当朝皇帝往往就会改元更换年号,基本上就是为了图个吉利,这类年号很多,比如五凤、黄龙、甘露、大中祥符等等。历史上年号最多的皇帝是武则天,一共用过17个年号。但从明朝开始,基本上一个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方式,明清逐渐盛行,比如正德皇帝、崇祯皇帝、乾隆皇帝等等。

辛亥革命胜利后,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即我们常听到的民国多少年。不过民国建立以后,也有过一些年号,比如袁世凯称帝时的“洪宪”,溥仪在伪满洲国使用的“康德”,只不过一般不给予承认。正式承认的最后一个年号,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第一次退位前使用的“宣统”。

关键词: 谥号 庙号 年号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