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一份最新报告,尽管美股正屡创新高,工资增长正在加速,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1969年以来最低水平,但奇怪的是,美国的一个经济痛苦指标却达到了通常在经济衰退期间才会见到的水平。
这份由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鲍勃-施瓦茨(Bob Schwartz)撰写的报告的主要发现之一是,美国11月份的“痛苦指数”为11.2,与经济衰退期间的水平相似。
施瓦茨在报告中写道:“痛苦指数虽然曾连续下降几个月,但从未降至与以往扩张时期相符的水平。更糟糕的是,在经历了短暂的下跌之后,该指数又重新开始攀升,几乎抹去了一半的跌幅。”
“痛苦指数”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阿瑟-奥肯(Arthur Okun)创建的,是一种用来衡量普通人经济福祉的经济指标。该指数是根据通胀和失业数据计算出来的,经济学家们用它来衡量与经济相关的公众情绪。
通胀上升显然是导致今年痛苦指数高企的主要原因。施瓦茨指出:“通货膨胀的祸患已卷土重来,在11月触及6.8%的39年高点,这是最近(痛苦指数)上涨背后的罪魁祸首。”
尽管高通胀的原因可能是众多而复杂的,但其影响却是相对明显的。物价上涨侵蚀了工资,抹去了因劳动力短缺而增加的工人薪酬所带来的大部分收益。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报告称,“简单地说,工资增长仍然赶不上通胀。11月的消费价格上涨6.8%,超过了工人平均时薪4.8%的增幅,工人收入的购买力继续恶化。”
根据该报告,经通胀调整后,美国工人今天的平均时薪并不比2020年3月时高。这意味着自去年4月以来损失了5.2%。“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家庭觉得他们需要跑得更快,只是为了留在原地,这可无助于建立信心。”
报告指出,即使消费者信心下降目前还没有转化为支出减少,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原因。“通胀侵蚀购买力的时间越长,尤其是在与大流行相关的储蓄耗尽之后,消费者撤出的风险就越大,”施瓦茨在报告中写道。“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胀正以40年来最快的速度蹿升,但家庭的长期通胀预期仍受到控制。因此……消费者更有可能将物价上涨视为抑制支出的因素,尤其是在他们预计未来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上涨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