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新西兰的葬礼上,少了悲伤和阴森之感,而是充满了温馨与慰藉。人们从死亡的角度重新打量生命,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懂得如何更好地活着。
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当抬棺人把逝者菲尔的棺材抬进教堂时,数百名送葬者看见的是一个外形色彩缤纷的巨大奶油甜甜圈,纷纷破涕为笑。一生喜欢甜食的菲尔生前每到一处都要品尝当地的奶油甜甜圈,他被诊断出肠癌后突发奇想:给自己制作一个奶油甜甜圈棺材来告别世界。这个特别的棺材是菲尔的堂兄罗斯的作品,罗斯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经营一家名为“垂死艺术”的企业,专门为人们订制创意棺材。葬礼上,菲尔的遗孀黛布拉特地驱车160公里,到菲尔最喜欢的面包店买了150个甜甜圈运到教堂,请每一位亲友品尝。黛布拉说:“这冲淡了过去几周的悲伤,大家心中最后的记忆就是甜甜圈和菲尔的幽默感。”
罗斯的创意棺材非常重现逝者的性格和生活态度,品种不胜枚举,包括钢琴盒、帆船、卡丁车、消防车、乐高等。罗斯团队对棺材的原料做了很大改进,把单纯的木材改成可降解材料,与死者一起埋葬或火化。以特制的空棺材为轮廓,用纤维板和胶合板来增加细节,采用乳胶3D打印机设计。价格根据设计而浮动,3000~7500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4.5元)不等。随着创意棺材的不断开发,新款层出不穷。比如把LED灯放进棺材,下葬后灯会在地下亮30天以上。罗斯的顾客们表示,看见逝去的亲人以他生前喜爱的方式继续存在,宽慰感替代了哀伤。
乐观的新西兰人选择以幽默态度对待死亡,遍布全国的十几个“棺材俱乐部”(非盈利性机构)就是最好的注释。成员们每周定期聚会,除了喝茶聊天,还有一项外人看来十分惊悚的活动:为自己制作棺材。第一家棺材俱乐部创建于2010年,发起人是曾在临终关怀机构工作的退休护士凯蒂·威廉姆斯。她在工作中目睹了人们面临死亡的极度悲痛,发起成立了这个组织。凯蒂认为:“每个棺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个性化的告别。”人们不仅想避免传统葬礼套餐的昂贵费用,也想寻找葬礼不同的、更加个性化的元素。
棺材俱乐部大多数成员是退休老人,不少已风烛残年。在配偶、亲友不断离去的现实生活中,需要面对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对死亡的忧心忡忡。俱乐部是他们新的社交圈,这里能遇见“相见恨晚”的好友。大家通过彼此敞开心扉的交流,逐渐达成共识,生老病死是一生必须面对的宿命,已经走过人生的春夏,到了必须直面秋冬时,何不振作起来,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让生活更积极快乐。而且,自制棺材成本低,只需花费约1200元人民币的成本,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自制。
在奥克兰的某个棺材俱乐部,每周三上午几十个会员聚一起,热烈议论和修改各自的个性化棺材,希望通过以往的生活元素,表达一生的经历和愿望。一个参战过的老兵在棺材上绑了舷外发动机,意味着准备进行“最后的航行”。在工作车间里,86岁的布鲁斯麦皮克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他退休前是建筑工人,精通木工,他和几位朋友是俱乐部的志愿者,用他们的专业技术帮助会员制作棺材,确保符合当地的法律和技术标准。会员们还经常帮别人做棺材,并把完工的棺材送到主人家中。有的放在仓库,也有的作为书架、桌子、茶几摆放在室内。
棺材俱乐部设置了对外开放日,邀请民众来参观,让社会了解老人的现状和思想。目前,俱乐部的分支机构遍布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远在英国和意大利也有人陆续与他们联系,筹备在当地建立同样的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