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已正式运行。昨天,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截至目前,空间站已围绕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领域,在轨实施了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余年来,已有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科学实验设施运行稳定可靠
【资料图】
空间站共设置了25个舱内实验机柜与一系列舱外设施。当前,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基本完成测试,在轨运行稳定可靠,具备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设施,有力支撑空间站成为我国当前覆盖学科领域最全、在轨支持能力最强,且兼备有人参与和上下行运输等独特优势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每台实验机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强介绍,高精度时频实验柜内的冷原子微波钟、光钟和氢钟将联合跑出时间高精度,实现几亿年误差仅1秒;世界领先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有望制备100皮开尔文量级的超低温量子气体,这一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在地面是无法实现的。
已创造近百项“中国第一”
王强介绍,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和第二步任务中,空间应用系统已创造近百项“中国第一”,填补了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等相关领域50余项空白。
航天员到太空“出差”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是航天医学研究的重点。“航天医学不仅服务于航天员,也能服务千家万户。”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说,比如为航天员开发的骨丢失对抗仪、穿戴穴位刺激仪等仪器,能为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人群带来帮助。
在空间站,已有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在轨实施,共产出原始实验数据近百万亿字节,并利用载人飞船下行了近300个实验样品。围绕这些实验样品开展的地面研究,部分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30余年来,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材料制备、航天育种等4000余项成果已经走入日常生活。
巡天空间望远镜正抓紧研制
当前,巡天空间望远镜正在抓紧研制。林西强介绍,巡天空间望远镜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入轨后将开展17500平方度的大面积天区深场巡天观测,以及不同类型天体的精细观测,预期在宇宙学、暗物质与暗能量、恒星形成与演化、系外行星等领域取得丰硕的开创性科学成果。
目前,空间站正在面向社会征集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已征集到项目建议近700项。空间站后续还将对实验机柜及相关设施进行动态调整、维护升级,新型科学仪器与试验载荷将持续研制并上行。工程计划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布局哺乳动物培育、脑科学研究等仪器设备,结合基础物理发展态势面向复杂等离子体研究布局新型科学实验机柜等。
李莹辉表示,已开展的航天医学实验既是为了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高效、健康地飞行,同时也瞄准深空探测的低重力效应、辐射效应等建立模型,为后续探索进行理论和技术储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