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平台展示的店面宽敞明亮、招牌时尚大气;可实地一看,就是个简陋的外卖窗口,连店名与线上展示的都不一样……最近,外卖平台上的“幽灵餐厅”再度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连锁品牌也上了黑榜。
如今,点外卖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但食品安全问题屡遭曝光,也成了广大消费者的一块心病。于是,大伙儿更加关注店铺相册等,都想找看上去卫生干净、证件齐全的店家下单。可谁承想,一些人就开始在“自我包装”上动起了歪脑筋,要么把地下室里的小作坊“PS”成网红店,要么根本没有独立经营场所也要装模作样编地址,更有甚者连营业执照都注销了,还在接单网络订餐服务。
近些年针对网络餐饮的治理行动不少,为何“幽灵餐厅”还是屡禁不止?平台把关不严恐怕是很重要的一条。此前有媒体调查,只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就能在外卖平台成功上线一家餐馆,各类上传照片也往往不会被仔细核对。另一方面,网络餐饮经营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确实也给监管带来了不少麻烦。很多时候,即便相关部门在日常监查中发现了问题、关停了店铺,但商家换个名字还是能重新上线。简便的造假手段、低廉的违规成本,助长了无良商家的势头。
杜绝黑店蒙混上线,要把更多功夫用在线下。《食品安全法》早有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平台有责任严格核查店家线下环境是否与线上信息一致,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向用户提示,并通过黑名单制度长久清除不良经营者。而这也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治理能力。
当前,我国外卖用户已增加到5.2亿,庞大的市场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商家拿出诚意,平台拿出行动,监管持续发力,才能共同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