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已读不回”“退出群聊”……线上社交是不是额外负累?近日,有媒体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觉得朋友圈“无效社交”太多,不少人都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和朋友圈可见天数,希望能清静清静。
网络时代,社交平台成为人们记录生活、分享体悟的主要场所,但随着“熟人社交”色彩褪去,应用中的各种吐槽也直线上升。翻开朋友圈,有多年不联络的同学旧友,有仅一面之缘的“点赞之交”,还有满屏吆喝的微商广告。满目皆是推销文案、精美照片,却无太多有效信息,也没有多少情感交流。而不少人发圈时说什么不说什么,且得思虑再三、谨小慎微,既怕影射了这个,又怕招惹了那个。当刷一刷、写一写、谈一谈,都对时间和心力形成巨大消耗,倦惫感自是油然而生。
一边是社交过载,一边是朋友不见,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圈?“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随着线上社交的炙手可热,越来越多庞杂无效的信息浏览,挤压了现实生活的交往几率,虚与委蛇的点赞互动,淹没了把手言欢的情绪表达。目睹和亲历一波波社交浪潮后,人们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虚拟网络从来不是我们的社交全部。再花团锦簇、熙熙攘攘,也当保持一定的边界感。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感慨,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谢绝参观”“不再造访”,其实也是用户意图从繁杂关系中抽身出来的直白选择。现下,一些平台敏锐捕捉到了这种情绪,纷纷探索“减负之道”,“三天可见”“隐藏群聊”等即是对现有机制的有限调试。然而相对于此,厘清该秉持怎样的用户思维,才是治本之策。
是拓展人类发展的正向需求,探索人与人互动的友好方式,还是刻意迎合乃至挖掘背后的“瘾感”,将人绑架其上、欲罢不能?任何一项技术都是在磨合中成长的。以尊重用户的心态持续修复痛点,才能行稳致远。对个人而言,信息戒断能做的也有很多。除了“屏蔽了之”,也要将心比心,比如尽量不群发无用消息,厘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每个人都能遵守一定的社交礼仪,就能营造更好的社交环境。
有幅这样的漫画广为流传:一座座建立在智能手机之上的孤岛,每个人都只在自己的孤岛上生活。放下手机抬起头来,远离那些无效社交,看看周围的风景,问问身边的朋友,我们才能找回愈加丰富立体的人生,为自己打造一个真正活色生香的朋友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