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交接!太空再“会师” 天宫开启新征程→

2023-06-01 10:36:02

来源:央视新闻

此时此刻,在我们头顶大约400公里左右的太空中,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五号乘组和神舟十六号乘组六名航天员正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其中神十六号乘组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是昨天从发射塔架搭乘神舟十六号飞船,在长二F遥十六运载火箭的托举之下前往中国空间站的。在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每过半年左右就有航天员出发顺利去往中国的太空之家,正是在一棒棒交接中,我们不断拓展中国探索宇宙的能力和信心。

5月30日上午,在一棒又一棒测控通信“正常”的呼号声中,神舟十六号飞船搭乘长二F遥十六火箭一飞冲天,神十六乘组三名航天员尽情享受这趟脱离地球引力的旅程。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顺利分离,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此时,距离地面36000公里的天链中继卫星也开始了对神舟十六号飞船的测控接力。

一棒棒测控接力就像一根不会断的线,牢牢牵住空间站和神舟飞船,让地面实时了解航天员和航天器的情况。在与空间站对接之前,神十六乘组绕地球飞行6个多小时,三名航天员中,只有指令长景海鹏经历过这样的航天飞行。从2008年随神舟七号第一次出征太空、到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再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景海鹏亲历了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出舱、第一次手动交会对接和第一次实现中期在轨驻留。这一次,他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飞天次数新纪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神舟十六号任务接过的是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第一棒,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三名航天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指令长景海鹏是乘组的驾驶员,首次飞天的朱杨柱和桂海潮分别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当第三批航天员与老大哥一同接过任务的接力棒,中国空间站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航天员 朱杨柱:我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主要对空间站整个飞行器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同时也要照顾好很多试验、实验和一些舱内外的载荷、科学机柜。

航天员 桂海潮:载荷专家这个角色主要负责空间站有效载荷的操作、管理、维修、维护,各项科学实验、试验的开展,之后是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的收集、整理、分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两名新航天员的背景和过去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员不一样,他们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背景。因为我们需要航天员更多参与空间站的管理,更多参与科学的实验。所以这也是我们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的航天员也出现了多种类别。

神十五与神十六的顺利交接,还有重要的一关要过——交会对接。空间站阶段以来,我国航天器虽然已经顺利完成了十多次交会对接任务,但每一次新的任务,都是一次充满风险的太空“万里穿针”。

完成6次变轨,神舟十六号与空间站已进入同一轨道飞行。航天器飞到祖国上空,自西往东,从喀什测控站开始地面测控再次接力与航天器握手。在交会对接这样的重要动作时,畅通的天地联络对任务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 肖勇:它们交会的时候,这两个航天器之间的距离要随时保持高度监视状态,类似接力棒一样,我们会根据轨道飞行的可见关系,排布出来设备接力跟踪保障任务模式。

神十六任务是空间站完成T字构型后,8吨重的神舟飞船第一次从下方不断向上靠拢与近百吨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径向交会对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杨海峰:飞船逐步逼近空间站组合体的时候,发动机会喷出一些羽流,喷出发动机的燃烧物。比如打在帆板上,我们也做了一些设置,包括帆板的一些状态设置,保证它受到羽流力的影响最小。

作为中国最早设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飞船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员往返太空最可靠的交通工具。尽管主要技术状态和指标早已定型,当新一次飞行任务的接力棒交到神十六飞船时,航天工程师依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了不少改进。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杨海峰:经过神十二、神十三、神十四、神十五,一棒一棒接力过来,神十六开始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新批次飞船,神十六飞船又是新批次里的首发船,相对神十五做了一些升级,大概是115项。比如,增加了北斗兼容性,进一步提升交会对接技术对北斗的兼容。

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神舟飞船不仅要安全地把航天员送到位,带货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杨海峰:我们这次取消了食品加热装置,因为以前是两天导引,航天员需要加热什么的,但是现在已经变快速交会对接了,用得比较少,简化出来的空间可以装别的东西,上行一般按照300公斤,下行按照50公斤能力来设计,在这基础上可以提高10%以上,满足空间站运营的需求。

从地面启程不到9个小时,神十六乘组就抵达了中国的太空之家。新航天员第一次进入核心舱,值班半年的老队员细心地带着他们慢慢活动,适应太空环境。在精心布置的空间站核心舱,六名航天员激动地分享着见面的喜悦。

五天时间里,神十六航天员在一圈圈绕地飞行中逐渐熟悉中国空间站的运行,与神十五航天员在轨交接空间站的物资储备、各项工作。这宝贵的当面交流,将为接下来五个月里神十六乘组出舱活动、空间科学实验试验、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提供不少帮助。

从去年11月30日进入空间站,神舟十五号乘组已经在轨驻留六个月,成功完成四次出舱活动、在轨开展了70多项实验试验。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开端。在此次神舟十六飞船里,就装载了5个生命科学实验的6个载荷货包,其中一些载荷上天后接棒之前已经开始的实验,继续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科学实验顾问 仓怀兴:其中有一个实验样品,听名字来说以前也做过,比方拟南芥的实验,但是拟南芥的苗、种子用的样品跟以前有所不同,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拟南芥跟油菜、油料作物有些相似性,所以研究拟南芥不只是有基础的科学研究意义,对于农业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空间站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实验操作的复杂度也在不断提高,精准操作、实时观察实验样品情况,需要航天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次刚刚进入空间站的线虫暴露实验就需要及时观察生物暴露在宇宙环境中可能受到的影响。

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空间辐射暴露引起线虫发育过程研究项目负责人 王巍:我们想让线虫个体在轨发育,生长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探测到它身体对辐射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说样品上去,返回地面以后再观测,这样可能在轨效应就没有了。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科学实验顾问 仓怀兴:有了科学实验专门的载荷专家,航天员就可以从这里面解放出来,载荷专家进行科学实验操作时,也可以更专业,做更复杂的操作。

新的乘组,新的开始,刚刚接过棒的神十六乘组对接下来的太空生活,充满期待。

在中国空间站里,神舟十五号乘组在和神舟十六号乘组完成工作的交接班之后,即将返回地面,在测发指挥控制楼里也正在进行工作的交接班,马上这里就要从发射模式切换成应急救援模式。在它后面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里,随着长二F遥十六运载火箭的发射,长二F遥十七运载火箭也已经接棒,进行应急值班,后续它将会平移到旁边正对塔架的测试大厅里,随时待命出发。正是因为各个系统通力合作,有条不紊地棒棒交接,才让我们的中国空间站有了最可靠的长期运行的保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