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闻】旷世绝美话故宫

2023-05-21 05:51: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资料图片)

在建大都过程中,刘秉忠(1216年-1274年),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各项规划都遵从“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人”辨方正位、象天立宫的儒释道学说和推演移易进行,是宫城建筑首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在全国政治中心不折不扣的体现。

将大都选址在金中都的东北,充分利用前代宫苑空间的基础来规划,使大都成为汉代以来唯一一个宫城居于城市中轴线偏南的皇都。按《周礼·考工纪》的“南朝北市,左祖右社”原则建造——以金太宁宫中轴线为大都的中轴线,以“青山”(今景山)为中轴线的中心点,以金太宁宫和琼林苑基址为“前朝”皇宫和大内御园,以钟楼南北的区域为“后市”,并依《周礼》“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三朝五门”和“天南地北”“南上北下”的思想,将宫城规划在中轴线的南半部,以为上,达到上承“天”意;将“国市”规划在中轴线北半部,以为下,表达出下接“地”之道,而且“朝”与“市”的面积均为“一夫”,即“百亩”。

以“后市”的“钟楼市”按元的度量衡为南北长240元步、东西长100元步,合24000元。“三朝”为大朝、治朝、日朝,分别以处理特殊政务、重大政务、日常事务为设置。“五门”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与《洛书》的“十五”之数相合。“禁城”为“凸”字形,城门有九座门,“禁城”与“卫城”之间,为阔24步的“驰道”。将金太宁宫中轴线向南延伸至丽正门,在南中门以南新建皇城柩星门,并在柩星门以南至丽正门以北规划了“天街”和千步廊,廊的总长约700元步,左右各350元步,以合《洛书》的“三五之数”,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按照古人“究天人之际”理念,大都城市中心建有中心台,是城市东西南北的中心,这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尚属首创。中心台距元大都南北城垣相等,中心台占地一亩,其旁有中心阁。《析津志》载:“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东中心阁。”齐政楼即元大都的鼓楼,其在中心阁西,亦即大都中轴线西,位于今北京旧鼓楼大街。明代,始将鼓楼和其北的钟楼向东移至今北京鼓楼、钟楼位置,亦即城市中轴线上。元大都鼓楼上置有壶漏、鼓角等计时、报时工具;钟楼上有阁楼,飞檐三重,内置大钟,声响洪亮,全城遍闻。

据记载,整个大都城为三重城,都城套皇城,皇城套宫城;“城方六十里,十一门”,呈长方形;南北两面城墙长约6500米、东西两面城墙长约7800米;东、西、南三面各开3门,北面2门;南面的3门,正中称丽正门,东侧为文明门,西侧为顺承门;东面3门,正中称崇仁门,南侧称齐化门,北侧称光熙门;西面3门,正中称和义门,南侧称平则门,北侧称肃清门;北面2门,东侧称安贞门,西侧称健德门。全城的居民被分为49个坊里,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384火巷、29弄通,颇为壮观,形成了大街小巷横平竖直的棋盘式城市格局,完全废除了此前金中都的城市主体被高大房墙阻隔的封闭状态,成为一座完全开放的都城,城门、城墙、胡同、四合院等成为整个城市的景观要素,美不胜收。

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大都,被东方大国都城巨制震慑了。马可波罗在其著名的游记中写道:“美善之极,未可宣言!”明初萧洵也赞叹道:“虽天上之清都、海上之蓬莱,犹不足以喻其境也!”

就这样,这座完全按照儒释道学说建立起的皇城,便在元世祖、刘秉忠的“神来之笔”、呕心沥血中诞生了。

而今,当我们徜徉在余晖中的故宫和元大都浩瀚的史料中,无不为设计者的帝王情思、“皇天至上”、“天人合一”的“奇门遁甲”绝活而感叹!无不对刘秉忠选址、布局、造型,用朱色打造出的如一条“红龙”行于山清水秀的幽燕大地,“前朝后市”、疏密协调、高低错落的帝王之城、皇家之都,而思绪灵动,浸于其间。

这,可能也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之妙吧——让你身临其景而不得不叹。

紫禁城的诞生,是元世祖在刘秉忠等一群汉学大家的启智下,看到了游牧文化的野蛮、粗卑、落后,知道了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的雄厚、神秘、悠久,尤其是儒家倡导的“君权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是实现和稳定皇权的最好“统治术”,便娴熟地把游牧与中原文化的精髓巧妙结合,让深谙儒道玄学的刘秉忠把昆仑山与燕山相连、海河与运河相通,使紫禁城在堪天舆地中在幽燕喷薄而出、风生水起,把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帝王”思想,用一座都城在中华大地壮美展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