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揭牌。这所大学依托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体系,开设了超过40万门的丰富课程,提供近400万分钟有用易学的学习资源,将惠及全国近3亿老年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及医疗条件改善,我国老年群体的身体素质大幅提升、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很多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开始更多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通过老年大学平台,或可圆年轻时未完成的“大学梦”,或可陶冶情操充实闲暇的退休时光,或可学习技能以期开启职场新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有助于自我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国家老年大学集聚全社会资源,打造国家级老年教育资源库,正是对银发族求学热情的积极回应。
当今时代,世界加速变化,知识持续迭代,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的人生状态。支持老年人“深造”,从微观视角看是对个体终身发展的关怀,从宏观视角看则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一环。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约2.8亿,占人口总数的19.8%。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本身就意味着可观的人力资源。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更丰富,有着另一种“年龄优势”。通过老年大学等方式将其激活,并充分纳入到社会整体人力资源库,助推社会高效良性运转,本身也是在服务社会。
当然,办好老年大学并不容易。课程碎片化、教学不正规,容纳学生有限等现实问题背后,是师资供给不足、经费保障乏力的长期桎梏。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办好老年大学必须善于“借力”。比如美国,倡导在大学附近兴建“退休村”,供老年人居住学习;日本利用中小学教室在课余时间招收60岁以上的老年学员;瑞典所有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斯德哥尔摩的大学中55岁以上的老年大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左右。以此观之,目前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已趋成熟,可以共享的资源同样不少。如何以更合理方式加以运用,各地不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教育学者罗伯特·赫钦斯在其《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有言,持续的学习能让“学习者获得持续全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精神与信仰”。打开大学校门,拥抱“银发学生”,为他们打造一个知识学园、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推进老年群体学习生活方式有机更新、与时俱进。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将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