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月27日,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两位数的快速同比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从目前的情况看,经济复苏已经先在旅游业实现开门红,而一些人也据此认为,只要今年旅游人次和收入与2019年持平,那么我们就算走出了困境。
有信心是好事,但更要敢创新、会创新。尽管今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惠民措施助推文旅消费回暖、文化和旅游活动迎春氛围浓厚、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成为市场亮点,但梳理媒体对各地旅游的报道仍会发现,还有不少地方和市场主体,仍然在走过去的老路。比如,不少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准有所下降,应付不了突如其来的大客流,还有此前备受诟病的不合理涨价、景区安全和“不夜城”同质化等老问题,又在一些地方重现。这说明一些地方旅游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不能及时转换思路,还在固守旧的旅游发展模式。
据央视报道,今年春节最火热的商圈,不在“北上广”,而是在湖南的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在这里,有老字号新国潮嘉年华、网红地标打卡地、吸引年轻人的IP形象和消费场景等等,一系列新年消费活动,让顾客沉浸在一个满满的长沙味、湖湘韵的新年气氛中。
另据第一财经报道,今年春节游客量全国第一的省份,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云南或海南,而是四川。四川的秘诀又在哪里?比如,1月23日至27日,乐山大佛景区连续5天发布白天游山门票达限额消息,并创造24小时接待游客破10万人次的历史性纪录。乐山大佛景区特别推出“宠游客”十大行动功不可没,像免费提供景区外临时停车场至景区的摆渡车;免费提供景区智能导览讲解服务;提供残疾人便捷游览通道;旅游投诉半小时调查处理到位;景区内购物不满意一个月内全额退款等。这些举措直接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市场的繁荣。
这两个实例说明,三年疫情之后,市民的旅游观念和出行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对旅游意义的认识上,也体现在旅游体验需求方面,同时,还体现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
从今年春节看,“文化出游”成趋势,文商旅联动多起来,多元玩法持续涌动,新消费新场景蓬勃发展。也就是说,站在新起点,文旅产业不能把目标简单定在2019年,而是要结合新需求、新样态、新赛道重塑产业,在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旅游品牌上再润文章,在打造吸引力的文化空间和相应的优质服务配套上再下功夫。
携程1月27日发布的《2023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围炉煮茶、滑雪、游湖、登山、露营等适合多人共享的游乐项目均受到游客青睐。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旅游消费的活跃还极大拓展了旅游演艺的市场空间,扩大了公共文化和文化消费的受众基础”。比如非遗传承实践火热,“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非遗+”模式实现了非遗的活化传承,非遗文化进社区、进商圈、进景区,非遗资源被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今后的文旅业发展,应摒弃旧思维老办法,将注意力放在当下,放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游玩心态,并进一步围绕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做好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创新,引领更广泛的文旅新消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