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楠
(资料图片)
寒极向暖盼春归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时节,九九歌已数过近半,大江南北正值全年极为寒冷的时节。大寒,处于四九和五九之间,在古人看来是大地阴寒之气释放的节点,可谓严冬的最后发威,其威力自然不可小觑。当然,从现代的气象观测结果来看,中国南方地区在大寒节气基本处于全年温度最低的阶段,而北方地区则大寒不必寒于小寒,所谓“小寒胜大寒,常见不新鲜”。总之,无论大寒还是小寒,都是一年中非常寒冷的时候。
“大寒”之名也直接地表达出了该节气的气候特点,“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出土的西周大克鼎上,学者释读出了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寒”字,为一会意字,表现了水已结成冰,人居于铺垫着干草的房屋内的情景,这大概就是猫冬吧。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寒暑之气的角力过程中,寒气到达顶点而逐渐走向衰微,暑气愈益生发而带来回春之势,这在物候中有着微妙的显现。人们通过悉心观察,按照时间的推移捕捉自然界的变化:大寒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在古人眼里,母鸡可能是身边最早感知到春意萌动的生灵,大寒中它们开始孵化雏鸡,迫不及待地迎接新一轮的小生命。野外的猛禽则在空中盘旋,饥渴地寻觅着可以果腹的猎物,挨过这一年中最为严酷的时段,春天便在眼前了。水泽结冰从边缘向中央延伸,腹地之处既已坚冰厚实,那就只待化作春水映春花了。可以说,人们感受到的虽是暮冬的寒意,望见的却是初春的希望。
顺时量力度冬寒
“腊酒自盈尊,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对古人来说,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里,最自在的莫过于在居室内围炉烤火,酌饮腊酒了。杯酒下肚,既可以驱走体内盘踞的寒气,又能够扫走冬日寂寥的阴霾,“小酌怡情”正是这个道理。“大寒须遣酒争豪”,若再约上三五好友,把酒欢言,则又是另一番情趣。冬日里的酒寄寓着人们温热的情感——对生活、对亲友、对自然万物,它们都不会随落雪寒风而消散。
在大寒节气,防寒御冷也少不了各种美食。糯米可谓诸种食材中的大赢家,在天南海北的餐桌上,都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糯米性温而味甘,在食物品种尚不丰富的年代,更被视作补益佳品。大寒之时,岭南一带尤流行食糯米饭的习俗;又如以糯米为主料的“消寒糕”,在北京地区颇受欢迎。此外,各种汤羹也往往是大寒食谱的主角。如南京等地喜制作鸡汤肉羹,取材或讲究或随性,但突出的都是一个热乎劲儿。饱餐美食暖和了身子,也是对自己的犒赏,因为正是一年的辛勤劳动,才换来了这无忧的冬日时光。
大寒时候,有人喜欢猫在屋里,也有人喜欢到户外活动,其中冬泳不能不说是一项极其考验身体和意志的季节性运动。在水面或冰面之下,冬泳者的身体被刺骨的冰水包裹着,想想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但毫无疑问,经过长期的锻炼,冬泳爱好者有着自己的倔强,反而能够去享受冷水浴的刺激与畅快。他们采取“以攻代守”的办法,以直面严寒的方式战胜了严寒。这也不禁使我们想到傲立于风雪中的“岁寒三友”,经过严冬的洗礼而愈益坚韧不拔,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农业生产是最讲究合于自然节律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在万物蛰藏的大寒时节,农事活动也不那么忙碌,不少地方仍处于冬歇之中。而对于已经播种的越冬作物以及饲养的牲畜,防寒防冻工作自然不能放松,否则此前的辛劳就可能功亏一篑。
雪是冬天的标志物。如果说城市中的人们钟情于雪中素白静谧的浪漫景致,那农人们则更看重大寒飞雪的丰年好兆头——许多病虫害将因此而无处藏身,田间的作物却恰可得瑞雪之衣被,所谓“大寒三白定丰年”。在对好年景的期盼中,农人们还需为春耕做足准备,转眼就又将是一个农忙季。
崇德尚礼祈嘉平
大寒不仅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辞旧迎新”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在此时的盼望与希冀。由于处在岁末年关,春节临近,大寒还往往能够蹭到这一盛大节日的热度。而在有些年份,大寒还会与春节有一定的时间重合。“大寒迎年”,蓄力一冬的人们都憋着一股劲儿,于是幸福地奔忙起来。除旧布新,置办年货,家家都预备着以最抖擞的面貌迎接新岁,更为这肃杀的冬日平添了许多热闹而欢愉的气氛。
古时的岁终大祭——腊日也常在大寒与立春之间。腊日祭祀本是农耕民族对旧岁神佑的感恩和对来年丰产的祈求,在特别注重礼仪秩序的周朝加入了崇拜先祖、团结宗亲的成分,并一直流传下来。每逢腊日,亲人团聚、乐享筵宴、向长者尊者拜贺就成为百姓家的重要节俗,人们在“休农息役”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在寒凛的冬日里,腊日的另一大主题便是驱寒逐疫,而这也正应着大寒时节的天气特点。人们忙着祭灶以借助火神的威力,擂鼓以模拟响雷的声音,在热烈的气氛中祈盼新岁。后来,随着佛教的影响日盛,“佛成道日”与腊日相融合而成了腊八节。腊八节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节俗大概就是喝腊八粥了,但品粥之时也不要忘记五谷丰登的来之不易,不要忘记平安团圆的珍惜可贵。
大寒就是这样一段光景,于“旧”时间中孕育着“新”的希望。人们经过一冬的休整,现在以最热烈的行动与情感来融化暮冬的寒意,为阳春的到来开辟道路。
(作者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