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平12月3日电 年逾半百的肖荣贵是福建省武夷山市肖家湾新村的一名茶农,连日来,世代种茶制茶的他得知几个好消息。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含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对此,肖荣贵感慨道:“我们茶农世代坚守着的制作技艺将会被更多人知道。”
同时,肖荣贵从青年茶人郭煌手中得到了一份印有自己肖像的茶叶包装,“种茶制茶30多年,我终于有一份‘自己的茶’了。”
(相关资料图)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着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说,且岩岩有茶。武夷岩茶就生长在这独具特色的“盆景式”茶园内。“大红袍”“水仙”“肉桂”都是武夷岩茶常见的品种。
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诸多制茶“绝技”主要体现在“两晒两晾”的“萎凋”、“死去活来”的“做青”、“双炒双揉”的“杀青”与“成型”和“低温久烘”的“烘焙”。制作技艺的独特与精湛使得武夷岩茶有着“岩骨花香”的韵味。
茶客常说,武夷岩茶,妙在“岩骨花香”。这种妙处就取决于岩茶所出的山场和制作技艺。茶叶专家认为,若能借助申遗“东风”,推广一个展示茶农及山场的平台,武夷岩茶将能吸引更多茶客,亦有助于做好茶叶商品的溯源。
做客武夷山,品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肖荣贵在说话时略显羞涩,但当他泡起自己制作的“水仙”时,顿时变得自信起来,“快品一口,这茶带着玉兰香气。”
端起茶杯,只闻茶香回味悠长,令人未饮先畅;再品一口,却是茶汤初尝微苦,甚感幽香甘醇。
“肖老爷子的茶确实好。他的茶在平台推出后,就有消费者根据包装上的介绍来探访肖家湾茶园,点名要买他的茶。”品过茶汤,郭煌拿起肖荣贵所炮制的这份“水仙”,感受热气氤氲中的清香。
郭煌酷爱岩茶,在几十年的寻茶之旅中,发现武夷山还有许多好茶未被发现,许多坚守着几代制茶技艺的茶农默默无闻。由此,借着“申遗”东风,推广一个展示茶农及山场平台的想法油然而生。
为寻好茶,每到制茶季节,郭煌与武夷山当地青年茶人毛忠文就会实地走访当地茶农,以“看茶不看人”的方式严格挑选茶叶。
肖荣贵的茶叶正是二人翻山越岭寻来的“成果”。肖荣贵所在的肖家湾新村可谓家家种茶,但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坚守制茶技艺的茶农屈指可数。
“岩茶有一套传统的采制方法,从15岁开始,我就跟着父亲学习种茶制茶。”肖荣贵表示,制茶工艺从采青、萎凋再到做青、烘焙,每个环节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一环都错不得。
曾经能够通宵达旦守着烘焙炭火的肖荣贵已有些吃不消,好在他22岁的儿子担起了这一重任。父子俩交替换班看顾炭火,守护着自家的茶叶,也传承着武夷岩茶的未来。
曾经不希望儿子继续从事制茶一行的肖荣贵如今已大大改观,“武夷岩茶已经走向世界,政府也很支持,又有一个好的平台可以展示自家做的好茶,孩子继续制茶肯定是有未来的。”
茶叶专家指出,福建加正快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闽茶发展新格局。打造如此的展示平台,也可以推动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还能给茶农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据肖荣贵回忆,早些年,自己的茶都是被简单地挑拣后收去,茶叶的价格并不高。如今,平台对茶叶的要求严格了,有好茶,才有好价。“做得出好茶,那肯定就不愁卖了。茶叶的制作技艺自然要更加精进。”
不知不觉,好茶已被冲泡多次,但“水仙”独有的幽香萦绕不绝。
离别之际,郭煌又向肖荣贵提及了一个好消息,“老爷子,您的好茶马上要随着平台走出福建,走向全国了!”听闻此说,肖荣贵紧紧地握住了郭煌的手,口中反复说着“谢谢”二字。
离开肖家湾,郭煌马上开始着手下一步的工作:推进与茶农的签约,保障茶农收益;邀请制茶大师到当地指导茶农精进制茶工艺。“我希望这个平台可以给更多茶农带去致富的新机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