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警察、抓坏人,到最后,被网暴逼着离开。”近日,曾在全网掀起反诈热潮的知名网红“反诈警官老陈”陈国平宣布辞去警察职务。谈及辞职原因,他难掩愤怒与无奈:自己微笑被骂、捐款被骂、连麦被骂、正常说话也被骂……这番“控诉”听得人五味杂陈。
当过兵,缉过毒,身经百战的老陈最后却被虚拟空间的唾沫淹得喘不过气,网暴之凶恶再次刷新大家的认知。而这份深深的恶意,正无差别地产生伤害性,不论是“专业大咖”还是“网络红人”,哪怕就是一名“无辜路人”,莫名躺枪动辄得咎进而被骂到“十恶不赦”“万劫不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仅就今年来看,前有“寻亲男孩”刘学州,在疯狂谩骂中痛苦自杀;近有为送菜小哥充话费的女子,疑被言语暴力逼到跳楼。事实说明,流言恶语从来都是伤人害命的。而互联网的低门槛、匿名性等特性,又进一步放大了暴力伤害。暴戾恣睢、恶意汹涌,轻则违背公序良俗,重则击穿法律底线,俨然已是互联网上的致命“毒瘤”。
网暴成风,搅得舆论场乌烟瘴气。而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一次次“骂战狂欢”,大都有搬弄是非、强带节奏、制造对立、喊打喊杀的“节点人物”“关键群体”。很多人在口头上极度推崇意见场里的自由表达,大谈所谓参差多态,行动上却党同伐异,一言不合就诉诸语言暴力、人身攻击甚至人肉搜索,恰恰证明他们其实根本不想让别人说话,说跟他们观念主张不同的话。君不见,在女性相关的热搜下,极端“女拳”掀起无差别辱骂;在关于“键政”的讨论中,“神友”疯狂人肉搜索与其观点相左之人;打榜应援时,“饭圈”抱团出击,互黑互撕刷屏……这些非理性的语言暴力,令极化情绪不断扩大,压制理性声音形成“沉默的螺旋”。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舆论场里的自由表达和充分讨论,必须以意见参与者的理性、平和、包容为前提。若任由一些“喷子”以极低成本制造情绪对立,助长“恶性互动”,结果是相当危险的。
现象级问题,必有现象级原因。制造极化对立、热衷搅弄风云的背后,既有宣泄情绪“出口成脏”的戾气,也少不了流量生意打拳带货的影子。“逢题必撕、逮事就骂”的操作,往往成为拉升粉丝量、曝光度、注意力的爆点,“黑红也是红”“臭名也是名”,源源不断转化为真金白银。更要看到的是,很多平地风浪,已不再是个体力量所能策动,“有组织带节奏”绝非危言耸听。竭力操弄使一国社会在各个层面的议题上都极尽撕裂和对立起来,最大限度消解共识,进而阻遏该国发展,制造矛盾动荡,这样卑劣阴诡的“黑手”,当引起充分警惕。
健康的互联网,理应成为弥合分歧的意见场,而不能成为制造矛盾的流水线。在这个问题上,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负起“把关人”责任。对那些人肉网暴、造谣传谣、挑事生非、煽动对立者,该禁言禁言,该封号封号,变事后追责为提前预防,变线上清理为惩治到人。与此同时,更要亮出“法治利剑”。我国刑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名誉等做出明确规定,但“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门槛高、自诉难”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对此,从“德阳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到“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目前已有不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实践,体现出在打击网暴上更为主动的姿态,必将给宵小之徒更多震慑。
网络空间的环境生态如何,深度影响每一个人,更依靠着每一个人。审慎思考、理性表达,警惕成为别有用心者的“韭菜”和工具,共同营造愈加清朗的虚拟世界,受益的将是我们所有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