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及国际关系大背景下,供应链稳定是各国关注的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供给保障。
3月11日,新京报记者连线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高级经理史玉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针对目前食品制造业有哪些关键原材料或技术设备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龙头企业如何保供稳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升自身实力不惧“卡脖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我国的食品制造业中也面临一些“卡脖子”的问题。
以乳制品行业为例,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认为,在原材料方面,乳制品行业的一些乳基料还比较依赖进口,一些主流的生产设备,国产的差距还比较大。在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高级经理史玉东看来,我国奶业的“卡脖子”问题由来已久,如饲草料、奶牛良种、婴配粉原材料,对进口依赖度高,成本受贸易波动影响大。一些先进的大型奶业机械装备还需要从欧洲引进。同时,我国虽是全球第二大乳品消费市场,但不掌握乳品交易的定价权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未来努力寻求突破。
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各个企业都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将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据了解,刚揭榜的国家“十四五”的一个重点专项,飞鹤牵头负责功能性乳基料的生产技术研究,探索关键原辅料的绿色生产,解决“卡脖子”问题。冷友斌希望,将来有更多科研院所、更多企业加入进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掌控、关键核心原辅料的国产化。
史玉东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几条建议,包括建立国家级乳制品储备中心,将乳品及重点原材料列为国家储备物资,抵御国际贸易风险,夯实全球供应链;从国家层面推动建立乳品交易中心,逐渐赢得更大的奶业交易定价权、话语权;从国家层面加大力度化解优质饲草料育种、种植技术难题,补齐本土饲草供给不足短板等。
在畜牧业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认为,技术层面,豆粕需求导致对国外进口大豆有所依赖,但随着国内对蛋白替代资源的不断发掘,饲料层面的研发技术会不断提升。种源方面,目前我国的种猪自我培育比例已经达到85%以上,即便没有国外进口种源,国内的种猪繁育也可以自给自足,但目前国内种源的生产效率层面与国外还有差距。通过不断努力,例如白羽肉鸡已经实现自主生产,未来国内受到种源“卡脖子”的状况会有效缓解。
龙头企业承担更大保供稳供责任
3位嘉宾都提到,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在“保供稳供”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冷友斌表示,龙头企业需提前布局,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疫情让乳业也面临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运力紧张等问题,飞鹤做了一些提前布局和准备:提前布局奶源,建成全产业链模式,实现奶源的完全自控;对于进口的原材料,在管理上做得更加精细,对在途原材料的控制更加精准;而且提前做了多种预案,能够保证整体的运输道路畅通。“所以整体看,疫情对飞鹤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不大,疫情期间我们甚至还突破了历史产能,平均日产达到300吨。”
史玉东也认为,对奶业来讲,龙头加工企业在保供稳供方面的带动作用非常关键。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蒙牛“不停工、保生产、保供应”,主动调整产能,确保全国各地奶制品供应,并作出“价格不涨、质量不降、供应不断”承诺。同时第一时间为牧场提供疫情防控、道路疏通等方面的协助,还针对广大上游牧场和奶农实施“保收购、保供应、保运力、保资金、保运营”五大保障举措。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包含,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在产品保障上,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给。
在保供应方面,朱增勇认为,上述规划有一个基本的定调,就是“稳猪增牛羊奶”,禽肉与禽蛋自给自足方面保持较高的水平。生猪行业经历过非洲猪瘟疫情以后,产能恢复到常态化水平。生猪产能2021年下半年到现在呈现有序调减状态,这与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有关,说明机制优化实施良好,龙头企业产能比重提升,有利于供需平稳向基本平衡转变。“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行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上游的生猪养殖企业开始与下游屠宰加工企业进行不同形式的战略合作,也能够分享上下游市场的利益,共担风险。未来猪肉市场虽然会波动,但幅度肯定是比较窄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