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因。
央视网《看两会·字有深意》带你从中国汉字的解构、演化中读懂中国的发展之道。本期,两会说“民”。
“民”,泛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一般表示百姓、庶民,还表示民间、民情、民生等。
《尚书》曾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如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国以民为本”。
但在甲骨文中,“民”字曾会意为视线被遮挡,即没有接受教育,不识字的人。
《说文》中曾有:“民,众萌也。”《康熙字典》也提道,“民:言萌而无识也。”
随着社会发展,“民”的写法有所演化,“民”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从人口质量上看,近10年来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从“萌而无识”到“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道路上正阔步前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字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历来都是全国两会分量很重、频率很高的字眼。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的一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惠及近千万家庭。
人民当家作主;为民服务;国泰民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14亿中国人民正凝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