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落下帷幕。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动力,凝聚了力量。
英国《金融时报》2月17日刊文称,北京冬奥会展示了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也努力确保了本届赛事“经济实惠”。中国建造或翻修了十几个场馆,为避免任何对景观可能造成的损害投入了大量心血,在疫情防控方面更是不惜人力。这些努力从确保蓝天的污染监测系统,一直到冬奥村食堂所使用的隔板。
中国还将一个未开发的山谷,改造成一个奥运滑雪胜地。“他们对这个地方所做的一切真是太神奇了,令人惊讶。”爱尔兰滑雪运动员杰克·高尔说。
“对中国来说,举办奥运会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美国《纽约时报》以此为标题刊文称。
该报称,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认为,奥运会可能留下闲置的体育场馆和少于预期的旅游收入。但中国对奥运会有着不同的考虑。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大量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为其公民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并降低了交通成本。通过举办2022年冬奥会,中国还希望培养人们对滑雪、冰壶、冰球和其他冬季运动的持久兴趣,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尤其是在气候寒冷、经济困难的东北部地区。
《纽约时报》称,对中国来说,或许最重要的是,奥运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国家团结和信心的机会。
同时,中国政府一直警惕不让举办奥运会的成本飙升。中国领导人承诺,中国将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纽约时报》称,近年来,几乎每届奥运会都会引发成本超支的争议,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得奥运会的费用更加昂贵。尽管有这些困难,本届赛事仍然没有超出运营预算。
中国通过各种方式节省了开支。《纽约时报》称,缺乏观众意味着奥运会所需的员工减少了。中国取消了一场对外国游客的欢迎仪式,并将火炬传递缩短至3天,从而节省了资金。北京还重新利用了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建造的比赛场馆、一个巨大的媒体中心和其他设施。
《纽约时报》表示,据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中国的运营预算为31亿美元,与以往举办冬奥会的平均成本相当。“从上届冬奥会的成本来看,这应该足以支付费用,尤其是考虑到许多设施都是现成的。”其中一位专家、牛津大学重大项目管理教授本特·弗吕布耶格说。
《纽约时报》称,本届冬奥会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带来了长期收益,举办地的地方经济和旅游度假行业都将因此受益。中国认为,奥运会会将北京转变为全球的冬季运动胜地。
“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认为,奥运效应可以在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举办城市作贡献,推动奥运会与举办地良性互动,“北京做到了”。
“成功举办冬奥会对北京经济增长形成正向效应,是新的增长点。”《纽约时报》的报道引用了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的话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