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菜香·花香·药香——辽宁山村飘出来的“香香味道”

2022-01-28 15:05:05

来源:新华网

酸菜缸里的菜香,大棚里的百合花香,储藏库里的草药香……岁末隆冬,新春将至,广袤的黑土地上不乏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新华社记者深入辽宁农村采访,“闻”到了从大山里飘出来的“香香味道”。

一缸酸菜打天下 腌出来的“菜香”

1月10日,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村村办酸菜厂的工作人员展示切好的酸菜丝。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迈进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一股酸酸的味道扑鼻而来。放眼望去,5米纵深的酸菜池密集排开,光码放白菜就得动用吊车。在二次发酵车间里,每个酸菜缸的直径都有3米……

这是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村的一家酸菜制作企业,产品出口至13个国家,年产值超2000万元,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

汤岗子村原党支部书记杨春杰站在酸菜缸旁说,2015年,村里的酸菜厂刚刚投产2个月后,他带着20箱共计480斤的成品袋装酸菜奔赴沈阳参加农博会,没想到一入场,就被浇了冷水。“别说卖,送都送不出去。”

从那以后,杨春杰一头钻进了酸菜缸,一门心思研究怎么让酸菜提品质、上档次。除了选用最好的黄心白菜、纯天然地下深岩冷矿泉水等优质的原材料腌制外,他还请来辽宁省农科院相关专家,帮着改良技术。

搞大路货,早晚被市场淘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杨春杰带领村民们一点一滴积累,终于腌出了市场认可的酸菜。“记得我们的酸菜首次出口日本,商检时被扣留了6天,进行了312项检测。结果全部合格,从此免检。”杨春杰得意地说。

如今,“第一桶金效应”吸引村民纷纷加入原生态白菜的种植。企业成立以来累计给村民分红1600余万元,村民们逢人就自豪地介绍:“俺们村的酸菜缸里,腌出了‘幸福味’!”

年产2.4亿支鲜花 育出来的“花香”

1月18日,东五官村的花卉大棚内含苞待放的百合花。新华社记者 武江民 摄

天还没亮,地处辽西的凌源市东五官村的一处花卉大棚里,花农赵小权就开始忙着挑花、捆扎。这些带着清香的百合花束,将被送往附近的鲜花批发市场进行售卖。

凌源有“中国百合第一县”和“北方花都”之称。近些年来,凌源市加强自主创新品种研发,并引进百合、郁金香、菊花、玫瑰等数百个花卉品种,在越来越多的村庄推广,让传统种植走出了新路子。

“买花人要好花,俺们这些花农也得跟上形势,种好花。”种了10多年花的赵小权说,市场的变化让他们在种植时更精细,更注重品质。

一茬百合、一茬小菜,再休息两个月给土地消毒,减少病害,花农赵恩兵的大棚管理更精细化,他还把暖棚里的“火炉”换成了可调控温度的暖风设备,根据不同生长时间和当地天气情况,制定具体计划,让花卉更好生长。

目前,凌源花卉发展正驶向快车道,已拥有2.2万亩花卉、年产鲜切花2.4亿支,推广种植了包括东方百合、郁金香、唐菖蒲、菊花等十几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实现了温室与露地生产相结合,全年生产。

“它叫红运来,是新引入的品种。”去年,赵小权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新品种,共尝试种植4万多株,目前市场认可度很高。“从选种到管理再到销售,技术可是五花八门,更新速度快,得一直学习下去。”赵小权说。

小草药变身大产业 闯出来的“药香”

1月10日,清原满族自治县椽子沟村仓库内储存的龙胆草。新华社记者 武江民 摄

地处辽东的清原满族自治县椽子沟村村委会旁的一栋灰色建筑里,记者进门就闻到一股草药味道。烘干完成的龙胆草,垒起了一座座“小山垛”,准备销往南方。

这可不是普通的草,而是颇有价值的中药材。就是靠它,椽子沟村人均年收入从种植前的数千元,跃升到5万元以上。种植面积占据全国不小的份额,所在乡镇被称为“龙胆草之乡”。

“这一包50斤,就值4000元钱,满仓库得上百万元哩!”椽子沟村党总支书记季忠英说,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是当初冒风险闯出来的。

十年前,椽子沟村种中草药的很少,因周期长,投入大,而且除草等田间管理也麻烦,远不如种苞米省心。但当年村干部们心想,原地踏步只能守着穷,不想点新项目没出路。

时任村主任的季忠英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到全国各大药材集散地调研,曾经7天走了4个省,回村反复研究地力和气候条件,最终确定了种植龙胆草品种。

回村后,不少村民不愿种,干部、党员们就率先种植。“自打种进地里那天,我们就‘泡’在了地里,日复一日地研究技术。”季忠英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龙胆草喜获丰收后,深受客户欢迎,村民们逐渐扩大种植面积,现在已达1万多亩,不少农户还走出山沟,去外村、外省包地种植。

“靠种草药,过去一年我赚了20多万元。这都算少的,之前有一年赚了49万元呢。”59岁的村民甘青霞笑着对记者说,可真是敢闯敢干,才能有节节高的好日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