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消费端稳得住,我国经济在生产端的表现同样称得上“韧性足”。在过去这一年,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加重下游行业负担,对实体经济恢复和健康发展造成压力。但随着各项保供稳价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我国原材料价格已明显回落,近期PPI也进入下行通道。
2021年PPI比上年上涨8.1%
2021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1%。从趋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2021年1月份开始,我国PPI同比由负转正快速上涨,5月至7月涨幅暂时企稳后,8月份涨幅再次扩大,在10月份同比涨幅达到13.5%,为多年来最大涨幅。疫情扰乱全球供应链正常运行,叠加部分主要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因素导致大宗商品工业品价格出现明显超预期上涨,使得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
供需双向调节 及时采取保供稳价措施
为稳定大宗商品价格、缓解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国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特别是针对煤炭、铁矿石等价格的异常波动,相关主管部门果断出手采取了供需双向调节。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对生铁及废钢等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促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同时着力调结构,抑制高耗能项目,加强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储备调节。另一方面,针对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监管部门重拳出击。随着措施效果显现,从去年四季度起,部分主要原材料价格出现回落。目前,动力煤、铁矿石、钢材价格已较高点回落约25%—70%。
坚持稳健货币政策 加强金融支持
另一方面, 我国主张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提出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完善的制造业体系确保终端价格平稳
值得关注的是,得益于我国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大宗原材料商品涨价因素在产业链中逐级消化,终端消费品价格保持了基本平稳。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份平均,上游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0.7%,而终端的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仅上涨0.4%。生产资料中,上中下游产品价格涨幅也是逐级递减。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 张学武:最终消费品价格没有出现明显上涨,对CPI平稳运行提供了基础。展望今后一段时间,随着国家保供稳价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PPI也会继续逐步呈现回落的走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