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中国天眼最新探测成果,在高置信度星际磁场测量中,中国天眼发现了星际分子云间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该结果异于恒星形成的标准模型预测,为研究恒星形成提供重要的观测证据。
磁场在恒星、行星和生命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形成过程复杂,使得星际间磁场强度的测量成为全球天文界的共性挑战之一。国家天文台李菂团队原创并发展了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使用广泛存在于宇宙不同时期的、丰度最高的元素——中性氢,利用中国天眼首次进行高置信度星际磁场测量,发现星际分子云间的磁场强度只有地球磁场的十万分之一,比恒星形成标准模型预测的磁场强度弱至少3至4倍。
观测结果揭示了分子云在致密云核阶段即可超前达成磁超临界状态,可能存在比标准模型更有效的磁场耗散机制使得恒星提前形成。李菂表示,这是中国天眼利用原子辐射手段探测分子云磁场从零到一的突破,有望将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拓展成为星际磁场测量的重要系统性探针。
中国天眼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两年来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工作效率远超国际同行预期。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共发现约500颗脉冲星,成为自其运行以来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