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29日在北京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5-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由105.78增长到116.02,中国制造业总体趋势稳中向好。2020年,中国虽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但与第一、二阵列差距不断缩小。
专家解读称,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已与日本水平十分接近,按既定计划继续大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中国能够在2025年迈入全球制造强国第二阵列,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贸易争端的严重冲击下,中国制造业经受住巨大考验,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巴西、印度9国对比中,充分彰显体系完整优势:规模优势唯一增长,质量效益基本稳定,创新动能活力提升,强基固本初见成效,绿色低碳践行有力。这9个国家2020年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及所处阵列相较2019年均未发生变化;同时,中国虽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但与第一、二阵列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差距不断缩小,追赶步伐持续加快。
该报告总结称,2015-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由105.78增长到116.02。中国制造业总体趋势稳中向好,实现市场快速响应,体现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强大动员组织能力,呈现出迎难而上、愈战愈勇的“韧性”,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基本按照预期目标前进,制造强国战略已成为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当天举行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分别对该报告进行介绍和解读。单忠德指出,中国制造业的体系完备且不断向中高端发展,正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高。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2021-2025年全球经济发展大概率将呈现更为跌宕起伏的显著波动,但在“不偏航、不失速,不相撞”的国际共识下,仍能从短期波动中探寻到中长期平稳发展的大脉络。
他说,“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发展应加强六方面工作:一要着力扭转中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和资源错配现象,改善房地产、金融、实体经济之间投资方向及回报率失衡倾向,健全市场体系,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二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构建完善与中国制造业完整产业体系相匹配、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的创新体系,打造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有效增强创新能力;三要加快进行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准确识别“卡脖子”、“短板”环节,开展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技术的联合攻关,引导市场进行产业链要素集中投入,点线面联动推进,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四要提升盈利能力,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与“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培育优秀企业;五要加快推进制造业节能降耗和绿色低碳转型,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着力降低资源消耗;六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鼓励优秀制造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加速推动制造强国阶段性战略目标加快实现。
朱高峰院士表示,从预测结果看,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已与日本水平十分接近,顺承当前的发展态势,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按照既定计划继续大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中国能够在2025年迈入全球制造强国第二阵列,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他提醒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完整工业体系优势、广阔市场优势等多重红利叠加,而“质量效益”分项数值对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贡献率仍有待提升,全社会增长的研发投入经费并未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保持宏观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制造业要着眼长远、抓好当前,解决脱实向虚、市场、资金、观念、作风、决策机制、人才和结构等一系列外部和内部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中国的制造强国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也必将实现。
据了解,“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持续发布,现已成为客观评价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权威性指数。《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由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朱高峰、干勇、陈建峰、单忠德、屈贤明、焦栋、王德成、蒋艳等院士专家出席发布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