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痕迹”代“足迹”

2021-12-24 07:41: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到基层单位,坐会议室,面对受检单位山一般的档案资料,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发现有什么缺章少页,立即提出“严肃批评”……这样的场面你一定不陌生。年底的检查考核,检查者和被检查者都应认真总结过往、规划未来。对检查者而言,要从受检单位的“痕迹”中看到有无踏实的“足迹”,督促对方拾遗补缺。受检单位则要用一年来扎扎实实的工作“足迹”,为来年奠定良好的基础。

诚然,把工作流程记录好,当做成熟的经验做法介绍和发扬,有利于推动工作进一步深入。这样的“痕迹存留”是必要的,但是若一味追求处处留痕、时时有痕,形成刻板的模式,就可能转化成“痕迹主义”乃至形式主义了。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单位唯“痕”是举,无暇或根本不愿、不想去考虑实际效应,有的甚至为了“痕迹”而弄虚作假,背离了工作和考核的本义。

“痕迹主义”产生的缘由,主要在思想层面和机制层面。某些人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造成政绩观有偏差,只热衷于做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为的是让上面看到。同时,某些上级单位和有关人员工作简单化、粗放化、过场化,不扎实深入一线,不实地用“足迹”丈量民情民意,一味地追求“硬杠杠”“硬指标”,为检查而检查、为考核而考核,罔顾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一些基层也就以形式应付形式,以痕迹对付痕迹,结果你好我好、一团和气……

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痕迹”留出来的。用“痕迹”来包装政绩,这种重“痕”轻“绩”的做法,到头来只会滋生不良风气。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是简单开个会、发个文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处处留痕就能证明的。上级来检查考核,如果单纯地看“花架子”,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检查者和被检查者都必须用“足迹”代替“痕迹”,深入田间地头、农舍院子,和百姓唠唠家常,三言两语就把感情拉近了,想了解的情况也就有了,这不比在办公室编造考核“痕迹”更有实际意义吗?事实早已证明,过度重“痕”不重“绩”,下面就会过度留“迹”不留“心”,长此以往,对工作无任何益处。

“痕迹主义”必须破除。2018年9月,中央纪委发文列出须重点整治的4个方面12类问题,“单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做表面文章、过度留痕,缺乏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就是其中一类。“显绩”立竿见影、马上见效,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潜绩”短时间内不会显山露水、开花结果,但事关长远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既要重“显绩”,把握当下,保持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多做利基层、利百姓的实事;也要重“潜绩”,久久为功,打好基础,多办利长远的好事。

当前,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征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加持。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检查被检查,都要认真严谨,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弄虚作假、多一些真抓实干,少一些“痕迹”、多一些“足迹”。“足迹”多了,“痕迹”就可饱含真情、融进泥土、接着地气,呼应热气腾腾的民意民心,深深镌刻在最基层一线的热土上。唯此,才能把各项惠民好政策、好措施扎实有效地落实好。

关键词: 足迹 痕迹 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