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 曹滢)由中国环境记协主办的第二十期环境茶座15日在京举办。本期茶座主题是《指尖上的环保:“垃圾分类随手拍”公益活动年度总结会》。来自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及媒体记者参加了探讨。
“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是中国环境记协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2018年启动的环保公益活动,旨在号召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呼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加入到保护蓝天碧水的行列中。
2020年4月,为响应国家对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署,中国环境记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2021年4月,此活动延伸到27个重点城市,重点观察城市主城区社区垃圾分类情况。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二级巡视员、宣教处处长凌越表示,垃圾分类主体是社会公众,公众环境意识、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垃圾分类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媒体、专家、公益基金、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帮助,不断扩大参与规模和社会影响。
城市垃圾分类应如何“啃掉硬骨头”?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陆继军给出了建议:“苏州非常重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进来;同时实行‘三定一督’模式,通过前期的宣教到督导对乱投放现象的执法形成闭环,全方位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元喜说:“深圳市开展了蒲公英公众教育计划,通过组建垃圾分类宣教团队,打造硬件科普场馆,提供软件技术支撑,使得生活垃圾宣传教育逐渐体系化、规模化、常态化,以此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日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清华大学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认为,实践证明在垃圾分类初期,撤捅建站、分时投放和监督指导是行之有效的举措。这几个方面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最终有助于居民积极参与,养成良好习惯。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介绍了上海的经验。他说:“上海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百姓为主力。环境公益组织在传播和监督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全国环境新媒体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杜少中表示,今后还要增加垃圾分类和后续处理的数字化支撑。
据悉,本次茶座还推选出参与“垃圾分类随手拍”的26个优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