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大会)保护与发展如何共赢? COP15聚焦中国“两山理论”
中新社昆明10月14日电 (记者 陈溯)保护与发展如何实现共赢?正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聚焦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探讨“两山理论”的转化机制和路径选择,为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提供解决方案。
10月14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在14日COP15期间召开的生态文明论坛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表示,纵观历史,很多人类古文明的衰落都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毁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必须重视生态文明,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与会专家看来,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两者可以互相成就。
“过去一些人可能认为,环境保护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据我们的调查,超过50%的民众认为保护环境会带来很多新的经济机会,前景会越来越好,如果要在环境和发展之间做出选择,绝大部分人都要绿水青山,只有不到4%的人选择可以为了收入牺牲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表示,过去10年,有80%的中国民众认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提升了中国的发展质量和民众福祉。
近年来,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方面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包括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等,努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为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表示,农业生物多样性可以助力山区农民实现减贫目标。
他以云南省红河州的云阳梯田为例,指出当地的水稻品种连续种植百年而经久不衰,而现在一般的水稻品种基本三到五年就会退化淘汰。经过研究,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由于当地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生物多样性,经过长期发展,水稻品种具有遗传多样化特征,有助于产生品质优秀的大米,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增收。“近代以来,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现象突出,作物品种的单一化,降低了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加大了病虫害的风险,也加剧了农药的使用,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在保护中利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也分享了中国云南的案例。她表示,在云南丽江市的宝山石头城,那里山坡陡峭,灾害频发,经济相对落后,但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丰富,当地通过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对传统土特品种进行收集并与市场对接,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中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兼顾发展与保护方面有很多经验,而这都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
谈到“两山”的转化,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表示,相比于传统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一个较好的路径选择。由于生态产业化主要是在偏远、条件较差的乡村,发展产业的基础条件不足,而产业生态化是在产业中处处以生态的标准来衡量,列出产业发展的白名单,制定相关的标准,并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从而实现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