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9月24日电 (记者 蔡敏婕)近年来内地“国潮风”兴起,形成消费时尚,重新定义了“潮”的概念,向世界打开了一个发现中国之美的窗口。“国潮热”的兴起,折射出民众新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社群认同,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走进并了解传统文化。
正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河南主展馆的设计与“国潮”相关,“河南考古”元素成亮点。其中,河南博物院带来的“考古盲盒”把考古发掘融入“拆盒”过程,让购买者在独立的“考古现场”中感受发现历史的瞬间,受到热衷考古和文博的年轻人关注。负责河南馆推广的侯秉辰称,还没开始卖,就收到不少预定。
“这款汴绣手包,以前的客人只会配旗袍穿,后来店里来了很多年轻人,他们根据时下流行的穿着方式搭配手包,效果也不错。”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的手艺人郭宁称,此前,她带着自己设计的汴绣手包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参展,受到当地欢迎。
盘点近年来“国潮热”的形象和题材,诸如祥云、传统花卉等文化元素跨界融合时尚,但若只是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缺乏对传统文化意蕴和价值的深刻理解,难领风骚。专家认为,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与实用性相结合。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潮”需要进一步挖掘,这不是一个跟风的过程,可以对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有所感悟的同时,融入世界文化元素,“中华文化是包容的,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2019年播出的中国国产影视《陈情令》在境外获得不俗的口碑,制片方新湃传媒集团此次亮相文博会。该集团文旅地产事业部执行总裁陶毅称,该集团用影视剧、音乐、游戏和衍生产品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国潮国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陶毅表示,进一步挖掘国潮文化,需要将传统文化及东方美学借助现代工业、科技的力量与多元文化融合、推陈出新,并转化成为具体的品牌和产品。
“以前汴绣的作品都是挂在墙上,我把汴绣融入手提袋或者扇子里,便于顾客随身携带,让汴绣‘行走’起来。”郭宁认为,要让传统文化成为潮流,需要打破旧思维,在保证产品质量,筑牢国货品牌竞争力的同时,改变设计思路和利用技术手段尽量控制成本,让年轻人能够买得起和用得起,让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东京奥运会的“敦煌飞天”艺术体操表演到敦煌研学游,千年飞天“飞出洞窟”掀起一场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国潮文化消费热潮。在本届文博会上,甘肃馆五成文创产品融入敦煌元素,包括敦煌博物馆的飞天壁画滑板、果冻包等。甘肃读者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马倩云说:“刚刚才有一名男生买了传统和科技元素结合的敦煌风指纹手账(用指纹解锁的手账本)。”
马倩云是一名“90后”,在她看来,年轻一代需要用通过自身的眼光延续传统文化。“壁画里传承的一种知识能量让我感受到震惊,敦煌文化很厉害,是因为它将人类千年的文明记载下来。”马倩云称,以敦煌文化为例,如果只是简单堆砌壁画等文化符号,这不能称之为“国潮”,“社会不能片面地用套路认识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不可把‘国潮’当噱头、借势营销。让‘国潮热’澎湃不息,就要呵护好这份文化自信。”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唐尚书认为,国潮产品不能投机取巧,其发展的动力及意义应该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用现代商品的新颖形式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