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9日电 (周卓傲)8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0.4万辆,同比增长202.3%、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自主品牌出口达到9万辆,同比增长106%……在乘联会8日公布的8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中,新能源乘用车表现十分亮眼。
按往年规律,8月零售环比7月会有一定上升,然而8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仅有145.3万辆,环比下降3.3%,与历年月度环比正增长在6-10%的区间相比异常低迷。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因7月偏高的特殊因素外,本世纪中国车市历史上没有出现过8月的环比下降。
乘联会分析指出,马来西亚疫情加剧导致8月个别品种芯片突然断供,这使国内厂商和渠道信心剧烈受挫,超低库存下的经销商8月末零售不强。而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产业链韧性强、有效化解芯片短缺压力,变不利为有利,在新能源获得明显增量,因此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乘用车等传统车企品牌同比均呈高幅增长。
“中国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实现了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并拉动车市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以上汽、广汽为代表的汽车集团,以及以蔚来、理想、小鹏、哪吒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市场表现都比较突出,头部车企拉动了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的高增长。
在渗透率(指市场上当前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的一种比较)指标上,8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17.1%,1至8月渗透率11.6%,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5%,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0%。
“市场渗透率超10%是行业的重要标志性指标。”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中国新能源车市已进入市场化推动阶段,形成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新能源车市的喜人趋势有望带来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全面提速。
面对快速发展的新能源车市场,崔东树推测,全年新能源销量将会提高,“预计乘用车可以达到275万的全年销量,加上商用车可以达到300万辆。”
尽管市场形势向好,但是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瓶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指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虽然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替代优势尚未充分形成,产业基础比较坚实,但关键环节存在短板,社会关注持续升温,但盲目发展存在风险。
卢卫生认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加快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要坚定发展方向,强化自主创新,防范安全风险,保障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高质量发展、差异化竞争正成为中国车企发力的方向。在9月7日拉开帷幕的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上,长城、小鹏、零跑等中国企业克服疫情困难,在博览会上亮相,中国车企在深耕中国市场同时,加快了“走出去”步伐。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相比大众、宝马、奔驰等传统车企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并且中国新能源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建立,不管是上游的零部件制造还是下游的整车生产,都能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不过张翔也指出,中国新能源车的出口并非一帆风顺,品牌知名度不高、服务渠道建立不完善、本土化适配较差等问题还需要中国车企去不断解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