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8月17日电 题:防控关键期,扬州疫情发生哪些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蒋芳、朱程
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持续下降,感染来源发生结构性变化,社区传播链得到有效阻断,首个高风险地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记者在江苏扬州采访了解到,此轮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呈现新的变化,传递出积极信号。
摸清底数,“清零”社会面
54、37、25、18、18、6、3,是8月10日以来扬州市每日新增的病例数变化。整体数据下降、病例来源结构变化,凸显防控成效。
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张金宏表示,7月28日以来,扬州市开展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从确诊病例来源看,第一轮至第六轮管控人群占比分别为65.1%、59.1%、61.4%、69.5%、65.7%、76.6%,第七轮21例确诊病例全部在管控人群中发现,发热门诊和一般人群没有发现病例。“新发病例基本都集中到了管控人群当中,说明病毒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张金宏说。
对于一个常住人口超455万、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来说,“摸清底数”是扬州本轮战“疫”的难点所在。连日来,江苏省共调派3425人支援扬州核酸采样和检测,调度10台移动方舱,建立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满足一天一轮的核酸检测需求。
同时,扬州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户籍信息、疫情防控大数据信息和小区物业掌握的住户信息,动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等挨家挨户上门核查,摸清辖区内核酸检测情况;集中145辆救护车、220辆大巴车,确保阳性病例“见阳就转”,密接、次密接人员当日判定、当日转运、当日隔离。
在8月16日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的新一轮核酸筛查中,共筛查出阳性病例3例,其中2例来自隔离人员,1例来自封控小区筛查。扬州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劲松表示,扬州正进一步抢时间、清底数、堵漏洞、强基础,从严从紧从快,把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物价回落,宅家心更安
8月11日,扬州在原有中高风险区基础上,设置六个重点管控区域严防疫情扩散,区域内封控管理小区居民不得离开所在小区。管控一再升级,如何保障百姓居家基本生活,成为一道“必答题”。
“我们通过手机小程序、微信群,每日推送农副产品套餐,同时成立志愿者队伍,每日给社区居民送菜。”邗江区双桥街道武塘社区前方指挥部负责人何云峰说。
根据扬州市发展改革委日常价格监测和现场采价数据显示,蔬菜、猪肉、鸡蛋等农副产品价格持续稳中有降。“全市农副产品单日供销量基本平衡,本地蔬菜等库存够支持五天以上。”扬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
疫情期间,市民看病、取药等存在诸多不便,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启动线上线下协同问诊,安排近400名医生在线接诊,日接诊600人次左右。各定点医院全面落实门诊慢性病“长处方”政策,取药量放宽至三个月。
不单是满足群众物质生活需要,扬州还推出系列文化套餐,丰富市民精神生活。扬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王官宏介绍,除了指导广电部门加大免费电视资源供给,丰富疫情期间人民群众居家生活外,还加强了线上文化供给,包括针对放假在家的中小学生,邀请非遗大师开设古筝艺术、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等线上课堂。
出院患者开启14天康复计划
截至15日24时,江苏全省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02例,其中扬州552例,“一老一小”备受关注,据统计,确诊病例中14岁以下患者占比10.1%,最小年龄4个月;高龄患者占比32.7%,最高龄者91岁。
张金宏介绍,全省遵循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全力救治。截至8月15日,已累计选派65名专家分别赴南京市第二医院(28名)和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37名)驻点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国家、省、市医疗专家每日进行三级联合会诊和病例讨论,按照“一人一小组”“一人一方案”原则,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给予抗炎、抗凝、中医药、提升免疫、营养支持等治疗。
8月15日下午,在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救治的首批5名患者达到出院标准,转入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康复观察。治愈患者一般会接受14天的康复理疗,并且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即可回到社区。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共有病床301张,基本能满足康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