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弹窗推送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但也愈发成为各路APP恶意引流博眼球的工具。近日,国家网信办表示,将采取专项行动对弹窗推送乱象进行打击。
推送跑偏,很大程度在于流量异化。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已达56个,各平台对用户时间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如何从“桌面”中脱颖而出,如何完成“打开率”“日活量”等指标,面对这些难度日益提升的运营课题,直观易感的弹窗推送,愈发成为平台刷“存在感”的抓手。君不见,每当APP安装后,平台都会追着讨要推送权限,即便“拒绝”也会反复弹出,内容也从必要的消息告知,走向利用人性的弱点、迎合低级趣味。更有甚者,违规发布虚假信息,导向错误、价值虚无。
弹窗变骚扰,眼球思维、流量思维难辞其咎。平心而论,海量信息的时代,引流吸粉无可厚非,追求流量变现也是企业常情。但倘若以流量至上为导向,放弃“把关”之责,肆意“推送”未经证实的热点爆点,甚至不惜以低俗庸俗媚俗等劣质信息增加“日活”,那行业责任何在?价值伦理何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通知栏”虽小,却是网络空间能否清朗的重要环节,专项行动直指积弊,正当其时。
乱象频仍,亟须猛药去疴,如何建立监管体系釜底抽薪、扶正祛邪同样需要重视。APP功能各异,对推送的需求各不相同,甚至推送功能本身的创新潜力还有待发掘。基于此,监管手段太粗则收效甚微,手段太细则不利于正常商业经营,一种软件一种策略更不现实。在这方面,我国对于APP过度索权问题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鉴。今年5月1日,监管部门将所有APP分为了39种类型,并逐一划定了索取个人信息的范围。清晰的权责边界迅速降低了检查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同样,弹窗推送也可以分门别类制定运营规则,对内容、频次、算法做出精细化指导,实现治标治本。
用户至上不能空挂嘴边。事实上,一些宛若骚扰电话的消息推送,已经严重伤害了用户的网络体验,关闭推送功能乃至直接卸载软件也已是家常便饭。没有了用户体验,APP便没有了意义,不择手段收割流量,用户终会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