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从渔阳里出发……

2021-05-05 22:15:57

来源:互联网

2021年5月4日,上海有雨,我们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旧址渔阳里出发,去感悟建党百年之际不一样的青年节。

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我们走过上海一处又一处红色遗址,仿佛行走于红色地图中,感受着流淌百年的青春热血,不由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优秀青年,始终坚决跟党走,矢志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内“外国语学社”的教室。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100年,青春与热血和真理同行

上海有两条同叫渔阳里的弄堂,团中央机关旧址在淮海中路567弄6号,称为“新渔阳里”。100年前,此处挂着外国语学社的牌子,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著名共产党人在这里经过最初的俄语学习后,成为首批留苏的学生。“老渔阳里”则在南昌路100弄,1920年春节前夕,陈独秀为逃避北洋军阀追捕,由李大钊亲自护送离京,“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来到上海后,就住在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亦设在此。

这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新渔阳里”与“老渔阳里”相距甚近,今天,这里吸引着无数青年慕名前来,他们展开团旗、党旗,重温誓言;纪念馆内的留言墙上,一句句真挚火热的话语,传递出中国青年百年不变的家国情怀,令人不由遥想当年出入其间的不朽身影: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翻译《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的李汉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俞秀松、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沈雁冰、外国语学社社长杨明斋、《共产党》月刊的主编李达,以及年轻的毛泽东……

1920年夏,27岁的毛泽东在老渔阳里2号拜访了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多年后,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百年前,为黑暗腐朽的旧中国苦苦求索出路的优秀青年中的“觉醒者”,发现马克思主义才是前进方向、全新选择。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青年的朝气与梦想汇成历史洪流,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渔阳里往东,不到1000米,就是中共一大会址。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后,指派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这一使命,至今未变。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青年,如饥似渴接受科学理论,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据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就有2288人。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这一数字高达4万余。

渔阳里往北1公里,是上海大剧院。这里将迎来上海原创芭蕾舞剧《宝塔山》的全球首演。《宝塔山》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青年奔赴延安、接受党的教育的故事,男主角明华是欧洲归国学子,女主角梦安是来自上海的进步青年,他们与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起,前往延安寻找心中的信仰,最终从文艺青年成为革命战士。明华由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吴虎生饰演,这些天一直在刻苦排练。他说,音乐响起,自己就和男主角明华融为了一体,成了当年那个奔赴延安、追逐信仰的年轻人。《宝塔山》主创团队表示,将这部芭蕾舞剧打造成“青春和理想的热血丰碑”。

100年来的中国,青春一直与热血和真理同行!

4月26日,上海芭蕾舞团演员排练原创芭蕾舞剧《宝塔山》。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信仰的力量,能够超越死亡

不久前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感人至深,有一位网友的评论让人泪目:“他们最早醒来,然后最先死去……”

关键词: 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