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界河水,坚守的夫妻哨

2021-04-28 07:00:42

来源:互联网

十多年前,马军武与妻子张正美在巡逻途中(翻拍照片)。 新华社发

马军武(右)在巡逻途中(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初春的早晨,军武哨所前的红旗披上阳光,迎风抖擞。哨所边的阿拉克别克河水声淙淙,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蜿蜒奔流。一老一新两座瞭望塔屹立在白杨树群中,它们接续见证了马军武夫妻30年的守边岁月。

马军武爬上哨塔,登高远眺,中哈边境的炊烟、人踪、树影一览无遗。“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这是他生活最生动的写照。

一个30年也没兑现的承诺

军武哨所,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0师185团中哈边境,这里人迹罕至,只有阿拉克别克河四时呜咽。

1988年4月,中苏阿拉克别克河遭遇融雪性洪水,洪水改道冲垮了185团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龙口,夺路喀拉苏自然沟涌入额尔齐斯河。

马军武提起当年说:“根据当时的国际法惯例,中苏国界位于界河中心。如果任凭界河改道,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有55.5平方公里的领土就会丢失,那我们真成了千古罪人。”

国土神圣,守土有责。185团的弟兄们并肩奋战,终于让洪水重回故道。19岁的马军武也经历了这场抗洪洗礼,他下定决心,以后在这里护边守水。

马军武白天沿着界河巡视,夜里枕着水声入眠,巡边的同时他给桑德克河龙口配水,保障下游农业灌溉。原本哨所和龙口同名,也叫桑德克哨所,大伙儿叫着绕口,就叫成了军武哨所。

1992年初,马军武经人介绍结识了妻子张正美,张正美直言第一眼没相中他:“大眼睛双眼皮长得是不错,就是个子不高。”小马也不吭声,光在干活的时候下苦力。还是老丈人一锤定音:“这小伙踏实肯干,嫁了没错!”从此军武哨所成了夫妻哨,孤寂的荒漠里多了家长里短的欢笑,柴米油盐的絮语。

结了婚,马军武和张正美本打算回到团部,他母亲已经在城里买了一套旧房。谁料第二年开春就发了洪水,从三四月份发到五六月份,洪峰一过又该农忙了,到了给农民配水的季节,实在走不开。

阿拉克别克河的洪水周而复始,马军武跟老婆说的那句“明年再走吧”的话,年年说,30年也没兑现。

冬天啃冰馍咽雪水,夏天抹柴油驱蚊虫

山川萧条极边土,军武哨所周围,自然环境恶劣,185团党建办主任刘锦安笑着形容:“春天被洪水吓死,夏天被蚊虫咬死,秋天被风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冻死。”

陪伴马军武和张正美的只有白杨树的树影,黄沙的流纹,雪山的褶皱,界河的水声。张正美笑着说:“在这里,我们俩吵架都没有拉架的。”

一入冬,夫妻俩买上半年的白菜、洋芋、萝卜和面粉,都放菜窖里。巡边路20多公里,马军武就带上馍馍,饿了啃两口,渴了就地喝几口河水。冬天馍馍被冻得发硬,马军武一口馍一口雪硬往下咽,满嘴都是冰碴子。

“夏天最难熬,夜里有蚊子,白天有小咬,它俩倒班。”马军武笑着说,夏天哨所外的蚊虫达到1立方米1700多只,30多年里,养的狗就被叮死了4条。他自制了一种驱蚊剂,在户外每15分钟就得涂抹一次,“来苏水、柴油、驱蚊剂、薄荷油、花露水,反正能用的东西都用上,就跟做那个鸡尾酒一样,用的时候晃一晃。”嫁过来之后,张正美从未穿过裙子。

后来夫妻俩有了个诺基亚手机,但移动电话得固定着拨,“就是用钉子钉住,挂在门框上,就这个地方能收到信号。”张正美说。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日子过得清苦,马军武却总是很乐观,他对张正美说:“条件会慢慢改善的。”

2006年,夫妻俩告别土坯房,搬进新哨所,种上了花草,吃上了新鲜蔬菜;

2008年,新的20米瞭望塔建成,守边夫妻更上层楼,看得更远了;

2010年,军武哨所前通了水泥路;

2017年,哨所配备了新一批护边员,两个人的相依变为一群人的坚守……

马军武感叹:“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2010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天,马军武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7月1日,张正美也成为党员,在党旗前,马军武郑重地为张正美戴上党徽。

如今位于185团境内的白沙湖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雪山映着蔚蓝湖水,大漠里写下守边豪情,185团打造出红色旅游的亮丽名片,迎来了更多游客的身影,马军武当起了边防知识义务解说员。

观察堤坝水情,检查树林植被,维护标志设施,劝阻沿边违规活动人员,30年来马军武夫妻守护地段无一起涉外事件。

每天早晨,马军武和张正美在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中升起国旗,胸前的党徽在晨光中映着国旗的红色,熠熠生辉,马军武说:“有了这面旗,无论巡逻走多远,都能找到方向。”

新华社记者 张研 何军 胡虎虎 张啸诚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27日电)

关键词: 流动 河水 坚守 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