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片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土地,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上千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诞生于斯。
这里就是辽宁,新中国的工业摇篮。
如今,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因数字辽宁建设、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转型开出“新花”。
工业之最
上千个“第一”挺起共和国脊梁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国徽熠熠。1951年,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在沈阳第一机床厂诞生。70年过去,这枚直径2米宽、竖直径2.4米高、重达487公斤的国徽,仍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不仅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产自辽宁,辽宁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
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根钢轨……无数个“第一”,来自无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誓言和努力。
那是辽宁工业基地热情如火的青春时代,涌现出大批响当当的全国劳模、英模,有“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有“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还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国家有需要,一呼而百应。在支援三线建设中,辽宁输送了大批人才和技术,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工业之美
精益求精的匠心制造
由沈阳铸造厂改造扩建而来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气势恢宏地矗立在沈阳铁西区,馆内仅一个车间的举架就达30米高,纵深200米。迈入铸造馆,一个大型铸造车间应有的全套设备展现在观展者面前,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当年铸造厂的恢宏场面。
轻轻地和这些锈迹斑驳的钢铁对话,你会嗅到“重工业摇篮”“共和国装备部”的味道,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国之重器的气息,品味到这些设备、工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文化以及在这方土地积淀百年、风云激荡的工业文明。
看似不起眼的展柜里,展示的都是令人震撼的展品——全国首份厂长承包经营“责任状”、全国首家破产企业“通告书”、被誉为“接通了世界金融管子”的金杯公司最早赴纽约发行的“美元股票”……
中国工业博物馆里的展品只是辽宁大工业历史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辽宁省各地,都能找到工业文明的沉淀与震撼。
一件件工业机器、一个个故事,如同一根串联情感与精神、文化与历史的红线,不但穿起了辽宁工业的发展轨迹,更贯穿了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筑起了中国工业自豪向上的精神大厦。
工业之花
老工业基地转型开“新花”
2020年10月18日,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召开。进入新时代,辽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争取在新一轮竞争中开出“新工业之花”。
辽宁振兴,工业必先振兴。
辽宁省发改委总经济师李新忠将辽宁之变概括为:解开速度情结,摆脱路径依赖,摒弃拼资源、拼速度,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追求内涵式发展,数字辽宁建设正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手。
日前,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长专程到辽宁营口市,参与推动共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海外节点,在农产品进出口溯源上开展深度合作。东南亚国家看中了数字营口的新基建:建设了中国首个区块链“星火链网”骨干节点;探索数字货币结算新模式;东北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接入139家企业,覆盖镁质材料、精细化工、快速消费品等多个行业。
在沈阳,2020年年产60万辆宝马汽车的华晨宝马已是德国“工业4.0”技术应用的先锋和典范。
东软集团正加速布局互联网医疗,其智能软件赋能后的128层螺旋CT,大数据系统和影像云可为患者自动提供基础诊断。
在鞍山,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600亿元。
辽宁最新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辽宁省数字经济规模计划年均增长10%,至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45%。
再看今日辽宁制造:重有重的担当,燃气轮机、乙烯三机、超大油轮等大国重器风采粲然;新有新的起色,高端装备制造业多点开花,新材料、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工业新动能发展不断加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辽宁正发挥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方面优势,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而努力。
新华社记者 曹智 李铮 白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