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身体内的一扇“门”失灵,5岁的乐清男童小东(化名)肚子很饿,却吃不下东西。开始是饭咽不下,后来连喝水都会噎着。近日,医生在他的食道里“挖”了一条“隧道”,术后第二天就能喝水了。
两个多月前,小东出现进食时吞咽困难的情况。家人一开始以为孩子胃口不好,就变着法换菜式,但小东每次吃饭都要耗费大半天。后来,他一吃东西就会吐出来,连水都咽不下去,人日益消瘦,身高也停止生长。
父母带着小东在温医大附二院做了胃镜、上消化道造影之后,被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
医生说,贲门是食道和胃之间的一扇“门”。正常情况下,吃东西时它会自动“打开”,让食物从食道进入胃里;停止进食时,它会自动“关闭”,以防食物和胃酸反流灼伤食道。患了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进食时,贲门不会打开,食物就会堆积在食道里,随着食物越堆越多,患者就会出现呕吐,食物反流还可能误入气道,夜间平躺时会出现反复的咳嗽症状。
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率不高,在10万之一左右,大人小孩都有可能发生。温医大附二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林李淼碰到过最小的患儿只有1岁多。该病因目前医学上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递质传导障碍有关,简单地说,是食道和胃之间的肌肉(即食道下括肌)无法收到松弛“信号”,一直处于痉挛状态,以至于它在进食时不能正常开放。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上有多种方法。林李淼给小东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内镜下在食道的黏膜层和肌层间“挖”了一条“隧道”到贲门的位置,将痉挛的括约肌切开,使其“放松”,以便食物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