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期货化”,本质上就是击鼓传花“割韭菜”的游戏。
近日,部分国产品牌球鞋涨价和缺货的消息,在网上备受关注。一些网民发现,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的有些“限量款”球鞋价格飙涨,其中某品牌一款球鞋的价格涨幅达31倍。
伴随着国产鞋被热炒而至的,是原本作为假冒伪劣代表的“A货鞋”,在许多带货主播那里,莫名其妙地一跃成为“国货之光”。相信许多人都刷到过这样的文章或视频,因为是中国生产,就把违法侵权品牌、质量不过关的“A货鞋”捧为“爱国鞋”。
但事实上,这些“A货鞋”经常使用不达标的原材料,他们不仅盗版国际一线运动品牌,同样也侵犯了国产品牌权益。
本来作为使用品的球鞋被炒作成“期货”,就已经是背离产品价值的一次异化,其本质无非是击鼓传花的游戏:炒作者囤积居奇、制造稀缺市场氛围、从而寻求下家接盘。
“洋鞋”不该被炒,国产鞋同样不该被炒,“鞋穿不炒”,本该对洋鞋和国产鞋一体适用。毕竟,击鼓传花之下,泡沫总会破灭,最终总有人会沦为“韭菜”。
相形之下,这次绑架着“国货”名义的炒作,也是球鞋的二次异化。某些人一边喊着“支持国货”,一边却是算计同胞。考虑到国产品牌球鞋的主力消费群体,是包括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此举危害更大。
事实上,这样的炒作,对品牌方来说也并非好事,相反还可能成为品牌转型升级的毒药。在炒鞋的产业链上,看起来一双鞋产生了数十倍的溢价,但作为品牌方实际上并不可能从中获得收益。相反,更多的“A货鞋”看到有利可图跟风进入造假,只会进一步对品牌造成冲击。
炒鞋现象的出现,看似是对国货的追捧,实则是对国产品牌的“捧杀”。不仅会冲击国产品牌的可信度,还会影响企业的供应链,左右企业的市场判断。
说到底,在这场看起来“追捧国货”实则是“哄抬国货”的炒作热潮中,国产品牌受到了冲击,而购买的消费者则变成了被收割的“韭菜”,真正从中获益的只有背后的“炒鞋客”。这只是一场被“炒鞋客”刻意引导异化的资本游戏罢了。
那些被人为制造的球鞋稀缺现象,其实也进一步提示市场监管:要跟随消费形态的变化而创新监管方式,不让炒作者能够有机可乘。
我们当然乐见国货崛起,但这种崛起应当是以品牌力和过关的产品质量作为基石,而不是以消费情怀、收割“韭菜”的方式——那样只会害了“国货”。
因此,不能任由“炒鞋客们”肆意“兴风作浪”。
□沸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