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军: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真实的新疆

2021-04-04 04:00:46

来源:互联网

原标题:第四部新疆反恐纪录片主题曲词作者陈锐军接受本报专访

“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真实的新疆”

日前,由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拍摄制作的第四部新疆反恐纪录片《暗流涌动——中国新疆反恐挑战》播出,完整展现了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的全貌,纪录片主题曲《蓝天下的新疆》也在各大音乐播放平台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一首“多民族融合”的作品,创作团队包括维吾尔族、汉族和回族,并由多民族歌手共同演唱。歌曲的策划者和词作者陈锐军曾经是援疆干部,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他表示,创作初衷是受到暴恐事件的触动,想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真实的新疆,同时充分表达各民族同胞对新疆这个美好家园长期和谐、安宁的热切渴望。

谈歌曲创作  援疆经历暴恐事件 写歌表达心愿

北青报: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写下了《蓝天下的新疆》?

陈锐军:歌曲创作是我的业余爱好,也是援疆的一个意外收获。援疆期间,我亲身经历了乌鲁木齐“7·5”事件,触动非常大。

和田地区是新疆反恐的前沿阵地,身处其中,我深刻感受到各民族同胞对新疆和平、和谐、安康的渴望和热爱,深切体会到在反对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反对分裂这些问题上,各民族同胞的愿望都是高度一致的。当时就有想要创作一首歌曲的想法,希望借此来表达各民族同胞的愿望,让热爱新疆的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不要被别有用心势力所蛊惑,也想让更多的人不带偏见地认识和理解新疆。我和一位维吾尔族青年音乐人反复沟通,决定共同创作一首公益歌曲。经过半年多的反复打磨,终于有了这样一首《蓝天下的新疆》。

北青报:这是一首“多民族融合”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挑战和困难吗?

陈锐军:《蓝天下的新疆》词作者、曲作者、演奏演唱者中有维吾尔族、回族和汉族。大家都希望新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安宁、祥和,希望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各民族同胞团结和谐、富庶安康,希望我们的生活远离暴恐势力、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的侵扰。

在歌曲创作上,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们曲作者专程飞到喀什,找到少有的民间老艺人,录制了歌曲前奏和收尾的两段土耳其笛,几位各民族的演唱者勇敢站出来用歌声表达心声。他们采用“云制作”的方式,在录音室录制自己的唱段,最终汇总到曲作者那里合成。

北青报:纪录片播出之后,《蓝天下的新疆》在很多音乐播放平台都多了不少网友留言评论。很多人说是因为纪录片知道了这首歌,很受感动。您看到这些评论了吗?有何感想?

陈锐军:这两天看了一些音乐平台的留言,发现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纪录片,搜到了这首老歌,有在新疆生活、工作的人说听懂这首歌的分量,还有人留言说感受到新疆的安宁来之不易,愿世界再无暴恐事件发生,想去看看蓝天下的新疆等等。

这些评论看了让人心潮难平。这首歌曲早就创作好了,但一直没有流传开来。不过创作的时候,我们就坚信,如此用心用情之作一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许需要等一个合适的机会。现在因为这纪录片被大家发现、理解和喜欢,我们也很惊喜。

谈援疆经历  为和田写歌 成为当地流行歌曲

北青报:为什么当时会选择援疆?

陈锐军:我们家有爱疆和热爱军人的情结。父母亲一直希望我和弟弟能参军,我们名字中都有一个“军”字,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上个世纪50年代,我的父亲还有一次去新疆工作的机会,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去成,一直是个遗憾。所以2008年单位通知说要派我去援疆,而且是去兵团工作,我马上就答应了。

从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我作为援疆干部去往和田地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担任师党委常委、副师长,分管了建设局、环保局、设计院、民政局、教育局、旅游局、外办、侨办、安全生产等16个方面的工作。

北青报:援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陈锐军:援疆让我对疆情有了切身体会,也结交了一批可以一生交心的各民族朋友,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这么多年来,我最念念不忘就是新疆的人和事。熟悉维吾尔族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民族有一句名言“爸爸给你留下的食物,一半是给客人的”。有一次,我们被和田地区独具特色的葡萄长廊吸引,想要买些尝鲜。但四处人烟稀少,便打算先摘葡萄再找人付钱。这时一个巴郎子(维吾尔语,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冲我们疾驰而来,我们正想解释一下,巴郎子就爬上葡萄架,帮我们摘了几串最好的葡萄。我们要付钱,他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朋友,吃吧!吃吧!”

这样热情、淳朴、真诚和善良的新疆各民族朋友,我在那里结识了很多,我想把自己感受到的南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真诚、热情、淳朴和善良介绍给大家。此外,我为和田写的歌成为当地流行歌曲。

谈新疆遭遇抹黑  事实胜于雄辩 老百姓心里有数

北青报:从2008年至今,您眼中的新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对于近期西方国家抹黑、污蔑新疆的言论和报道您怎么看?

陈锐军:虽然援疆早就结束了,但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每年都有回新疆的机会。让我感受最大的就是,这些年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真是惊人。与我援疆那时候相比,和田地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和田地区老百姓住的很多都是“笆子房”。因为风沙比较大,老百姓房前屋后都种了树,几棵树一围,拿红柳枝一编,糊上泥巴盖个屋顶就是房子。现在生活大为改善,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

那些言论和报道编造谎言,肆意歪曲事实,企图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应该多到新疆走走、看看,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事实胜于雄辩,新疆怎么样,我们老百姓心里都有数。对那些“欲加之罪”,我们除了用事实来驳斥,还可以多讲些感人的故事,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新疆。

本组文/本报记者 董鑫

统筹/刘晓雪

主题曲歌词

关键词: 更多 认识 了解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