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集团总工入围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一事,近日在舆论场上引发不小争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网友发现山东黄金集团的董事长也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进一步炒热了院士评选话题。
从“烟草院士”到“白酒院士”“黄金院士”,一些候选人招致质疑,很大原因在于对评选标准的认知分歧。院士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水平,每位院士也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评选单位更注重“程序正义”“专业标准”,以种种“硬件”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入围条件。而社会公众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认为院士头衔只应属于那些攀登科技“珠峰”、拿下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人。与“高精尖”领域相比,烟酒等传统行业显得太“小而俗”,给人以一种“科技成色不足”的观感。总体说来,舆论风波中,网友们的质疑并非针对具体个人或企业,更多是源于一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上述候选者最终能否当选院士,评选部门自会严格考察。但类似风波的出现,为相关方面做好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启示。眼下,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人们越是崇敬科技工作者,就越是希望那些具有真才实学、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能够获得嘉奖。别让真能人、老实人吃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正因如此,相关部门要理解公众对院士评选的巨大关切,怎么选、什么资格标准,必须坚持“按规矩办事”,而且让公众充分了解。从各地筛选推荐,到入围人员公示,再到最终名单确认,需要程序上的严格把关、公开透明,更要以人性化的方式及时与公众沟通,积极回应各种声音。
科技进步关乎民族前途、国家命运。全社会关注科技动态,关注奖项评选、院士评选,这是件好事。惟其如此,相关部门更应该习惯在聚光灯、放大镜下开展工作,以专业、严肃、透明的评选,让更多潜心科研的人获得激励,也让公众对科学事业的认识更为全面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