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东北抗联真英雄

2021-02-21 06:30:32

来源:互联网

在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一座魏拯民的塑像矗立在正门前,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面容清瘦,神色坚毅。

1936年,正月,山西屯留。关文濬又一次打开了儿子魏拯民(原名关有维)从东北辗转寄来的信,信里写道:

“父母双亲台鉴:时间飞逝……离家……已四年有余,甚念!……自古忠孝,很难两全……”

关文濬并不知道,表面上书生气十足的儿子,已是东北抗日队伍的中流砥柱。1936年7月后,魏拯民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

东北抗日联军,是日本侵华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它是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

白山黑水间,魏拯民与时任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的杨靖宇并肩战斗,指挥所部在辉南、抚松、濛江(今靖宇)、金川、桦甸等地打击敌军,挫败日伪军多次大规模“讨伐”,曾指挥大沙河、寒葱岭等战斗。

思儿心切的关文濬,打算去东北看望魏拯民。路途遥远,妻子特别叮嘱他给儿子带上两瓶山西醋。

一路辗转到了哈尔滨,顺着地址,关文濬来到了魏拯民的借住地,却扑了个空。原来,魏拯民已奔赴东满,开展革命活动去了。

1939年冬,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形势日趋严峻,抗联战士们在严寒中与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缺物资、缺装备、缺给养,他们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

魏拯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长期患心脏病和胃病。即便如此,他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

魏拯民不仅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稳重老练的政治工作者,他不顾疾病折磨,常常昼夜不停地起草文件、写报告。

魏拯民坚定的信念感染着抗联战士,激发着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曾宪委说,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原以为抗联一路军将一蹶不振,很快会瓦解。

但抗联战士们英勇战斗的事实,让敌人不得不承认:“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代彼指挥”“甚至还全部消灭了我们一个团的讨伐队”。

既要浴血奋战,又要与病魔斗争,积劳成疾的魏拯民于1941年3月8日病逝,年仅32岁。

“先烈的事迹,流传在长白林海。”魏拯民烈士的殉国地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红石林业局黄泥河林场党支部书记韩小平说,如今,林业工人们继承着先烈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他们每天都要在山间跋涉十几公里,打击盗伐、守护山林、栽植树木,不论寒暑。

山林更美了,也更兴旺了。栽木耳、种野菜、种中药……谈起这些年的变化,林业工人张永海深有感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抗联战士拼死保卫的土地,已是生机盎然;

抗联战士誓死保卫的人民,如今生活安乐祥和。

长白山脚下的抚松县锦江木屋村,依山而建的村落安静祥和,这里保存有完整的满族古木屋建筑群。可谁能想到,这片村落,几年前还是一片“人稀屋空”。当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起乡村旅游,村子热闹起来了。

人气旺了,产业丰富了,村民生活好了。在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苗木花卉产业是村子美丽兴旺的“秘诀”。清水村党总支书记单海龙说,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了产、供、销为一体的苗木花卉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就业5万余人次。

“在魏拯民的殉国地工作生活,党员干部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既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又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韩小平说,“只有这样才能告慰先烈。”

新华社记者 陈俊 段续 徐子恒

(据新华社长春2月19日电)

关键词: 追忆 东北 抗联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