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深入实施强基计划,进一步完善招生程序和办法,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
教育部规定,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组织工作机制。各地各校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组考防疫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组考防疫工作方案,保障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格落实安全保密制度,严厉打击考试舞弊行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通知还提出,完善高考入学机会公平保障机制;今年继续实施重点高校专项计划;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加强高考报名资格审核,严厉打击“高考移民”,切实维护招生秩序。
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也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教育部要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全力做好新高考落地各项工作,精心制定考试和录取工作方案,确保改革平稳落地;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深入实施强基计划,进一步完善招生程序和办法,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四是强化高校考试招生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落实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严厉查处违规行为。
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对治安、交通、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为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各地各校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延伸阅读 高考放榜多些淡定
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每个高考放榜日的来临,都牵动千千万万家庭的神经。作为一个全民话题,人们更乐于讨论的是谁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谁是今年的高考状元,状元背后有什么故事。于考生而言,高考放榜日对应的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实。是考试,必然有分数多寡、排名高低;有竞争,难免要分出榜内榜外、线上线下。可不论如意与否,都应该多些淡定。
每每看到跑教育的媒体同行把镜头对准“高考状元”,或者看到有关个别高考失利者极端行为的报道,笔者总会想到两个唐代的“考生”——孟郊和张继。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46岁的孟郊终于中了进士,放榜之后他难掩心中激动,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道出了高中的无尽喜悦。同时期的考生张继却没那么幸运,榜纸那么大、那么长,就是容不下他的名字。夜泊枫桥,彻夜无眠,张继写下千古名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千两百年前,在那个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落第者张继”实现了逆袭。作家张晓风在散文《不朽的失眠》中感叹:“一千两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每每读到这一段文字,笔者内心总是感到无比温暖。
今日之高考放榜,与一千多年前科举考试的“放榜”决然不是一回事,甚至与一二十年前也有很大的改变。相对以往,以考试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基本形式没有变,但是考试的录取比例、考试与个人前途的联系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锤定音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考成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力也大幅减弱。人们可以找到很多高考改变命运、成就人生的案例,也能轻松找到很多高考不如意者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
生活有万千通途,不只是考上重点大学一条路。在高考这场竞技中,春风得意者值得祝贺,成绩不佳者也不必沮丧。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奋斗,鲜花和掌声总会眷顾。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深入实施强基计划,进一步完善招生程序和办法,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
教育部规定,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组织工作机制。各地各校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组考防疫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组考防疫工作方案,保障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格落实安全保密制度,严厉打击考试舞弊行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通知还提出,完善高考入学机会公平保障机制;今年继续实施重点高校专项计划;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加强高考报名资格审核,严厉打击“高考移民”,切实维护招生秩序。
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也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教育部要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全力做好新高考落地各项工作,精心制定考试和录取工作方案,确保改革平稳落地;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深入实施强基计划,进一步完善招生程序和办法,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四是强化高校考试招生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落实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严厉查处违规行为。
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对治安、交通、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为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各地各校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延伸阅读 高考放榜多些淡定
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每个高考放榜日的来临,都牵动千千万万家庭的神经。作为一个全民话题,人们更乐于讨论的是谁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谁是今年的高考状元,状元背后有什么故事。于考生而言,高考放榜日对应的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实。是考试,必然有分数多寡、排名高低;有竞争,难免要分出榜内榜外、线上线下。可不论如意与否,都应该多些淡定。
每每看到跑教育的媒体同行把镜头对准“高考状元”,或者看到有关个别高考失利者极端行为的报道,笔者总会想到两个唐代的“考生”——孟郊和张继。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46岁的孟郊终于中了进士,放榜之后他难掩心中激动,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道出了高中的无尽喜悦。同时期的考生张继却没那么幸运,榜纸那么大、那么长,就是容不下他的名字。夜泊枫桥,彻夜无眠,张继写下千古名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千两百年前,在那个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落第者张继”实现了逆袭。作家张晓风在散文《不朽的失眠》中感叹:“一千两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每每读到这一段文字,笔者内心总是感到无比温暖。
今日之高考放榜,与一千多年前科举考试的“放榜”决然不是一回事,甚至与一二十年前也有很大的改变。相对以往,以考试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基本形式没有变,但是考试的录取比例、考试与个人前途的联系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锤定音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考成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力也大幅减弱。人们可以找到很多高考改变命运、成就人生的案例,也能轻松找到很多高考不如意者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
生活有万千通途,不只是考上重点大学一条路。在高考这场竞技中,春风得意者值得祝贺,成绩不佳者也不必沮丧。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奋斗,鲜花和掌声总会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