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约有上千万家企业每天在网上打卡、开会、办公,这种全新的办公方式效率究竟如何?会不会由此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呢?
1
疫情敲开远程办公大门
超3亿人使用远程办公软件
王晓梅是成都一家物业公司的负责人,她的150名员工服务成都市区多个住宅小区。平时,每天都要到各个小区现场解决各种问题。
疫情敲开远程办公大门 超3亿人使用远程办公软件
疫情发生之后,王晓梅都是通过远程办公软件协调多个社区的物业人员。现在,有60%的工作内容都可以通过线上远程办公的方式来实现。
一家健身房的教练孙箭则通过企业微信把健身房搬到了网上,开启云健身模式,在网上视频直播教学。从二月份到现在,他已经拥有了41位会员。
郭绍强是北京望京地区一家餐饮店的店长,他们店里大约有70名员工。进入三月了,餐厅还不能正常营业,这让他感受到巨大压力,仅除夕当天年夜饭的取消,店里的损失就有12万元左右。
西贝莜面村望京方恒店
虽然餐厅没有正式开门,但是工资、房租还要正常支付,每停一天工,这些费用都要像流水一般白白损失掉。无奈之下,郭绍强决定先在外卖平台上做外卖业务。现在外卖平台上的订单量大概日均1万元左右,比疫情之前上涨100%。
郭绍强
2019年11月,他们曾向来店里吃饭的客户推广使用过企业微信,当时只是为了多一个销售渠道,并没有特别关注。
但疫情期间,真的有一些客户开始通过企业微信订餐了。因为消费者在企业微信里下单时,会发现网络对面是有一位服务人员在一对一地跟自己沟通,更加人性化,体验感也更好。
企业微信一对一服务
这家餐饮企业的企业微信负责人梁梦真介绍,企业原来的客户管理系统,从消费数据的收集、分析再到指导一线服务,最快也需要一周时间。而在企业微信上,通过标签设置,一线员工马上就能向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
根据数据显示,疫情之前,他们企业微信群的消费者大概是600人左右。而从2019年11月到现在为止,企业微信群的消费者一共是有1571人,增长幅度超过了150%。
企业微信标签设置
在疫情重压下,企业不能停摆,生产不能中断,远程办公被推向了风口。艾媒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月3日到9日,春节后开工的第一周,使用远程办公的企业规模超过1800万家,超过3亿人使用远程办公软件。
在巨大的蛋糕诱惑下,各家互联网巨头也开始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先机,竞相免费开放远程办公资源。腾讯方面表示,超过470万个系统被接入企业微信,而钉钉的活跃用户也已过亿,企业组织数则超过1000万。与此同时,各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入局。2月6日,中国移动宣布旗下的云视讯对用户免费开放。
网络视频会议
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产品中心副总经理 刘昶:用户量真的是暴增,从2月6日开始免费服务之后,每天的用户量是翻一番。比如,我们昨天的会议量是4.4亿分钟,相比疫情前,大概增长了3000多倍。
截至2月底,云视讯用户已经超过了1100万,和其它软件不同的是,云视讯地方政府用得比较普遍,全国9个省200多个市政府都在使用云视讯系统,中国移动还开发了高清会议室,高清会议室的用户超过了10万。
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产品中心副总经理 刘昶:如果说一个省长要部署本省的防疫工作,他可以用这套系统开到每一个村。
2
疫情助推
远程办公未来将实现千亿级市场规模?
唐鑫鑫是广东一家保险公司的客服中心负责人,现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办公。他一天最多要开五六个远程视频会议,企业微信点开率一周可以达到3000多次。
疫情出现之前,唐鑫鑫所在的部门每天要处理200多起交通事故,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去现场勘查。现在,唐鑫鑫所在部门线上处理事故占比接近70%,疫情发生之前普遍是在30%以下。
远程办公未来将实现千亿级市场规模?
唐鑫鑫进行视频会议
宅在家里,远程办公,一度是不少上班族的梦想。但在家办公显然也存在弊端,当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后,来自家人的外部干扰不时出现。因此,仅有37.4%的受访者表示,在家办公效率有所提升。
唐鑫鑫曾经认为在家办公是他的梦想,现在每次开视频会议的时候,都要小心避开不到两岁的儿子。不仅如此,他还要防止儿子误删他电脑里的文件。
此外,远程办公市场虽然看起来热火朝天,但是各款办公软件还是存在各种亟待完善的问题。尽管如此,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还是认为,如果远程办公软件能够找准定位,在未来将赢得一个超千亿的市场。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
半小时观察: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假如给你一间房屋,温度适中,食物充足,且配有手机、WiFi和充电器,你能待多久?是天荒地老,还是度日如年?在疫情肆虐下,全国人民都在用亲身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眼下,远程办公领域仍属蓝海,疫情的助推下,或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千亿级市场规模。但与此同时,中国远程办公用户习惯尚未养成,不少员工对远程办公可谓“爱恨交织”。
疫情结束之后,远程办公产品如何与不同行业之间实现深度适配,或许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当疫情过后,远程办公能否从非常时期的“不得不”,变成更多人们主动选择的新趋势。我们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