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0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40亿,占网民整体36.2%。专家指出,巨大的规模下,行业已经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势,头部企业甚至占有重要支配地位。专家认为,网约车出行行业反垄断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需要加速推进。
隐形“二选一”、高佣金“捆绑”,网约车乱象多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企业责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一线城市出行平台调研报告》显示,受访网约车司机中,每月总收入均值为11941.75元,但实际收入均值约7700元/月。
报告指出,高收入主要是由超负荷运转带来的。有49.21%的网约车司机每日出车8至12小时,27.38%的司机每日工作12至16小时,4.37%的司机每日工作16至20小时,每日工作4小时以下的司机占比仅2.78%。
专家指出,司机高负荷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补贴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受限于平台规则。平台在不断占据市场份额中,逐渐拥有较大话语权。比如美团打车,刚开始允诺只收8%抽成,但自去年开始要收28%。
有司机表示:“如果不出车分会掉,分掉了就会影响接单,因而需要每天都跑”。各平台对于防止司机疲劳驾驶有所规定,但司机们认为,“要求强制休息的要求很鸡肋,因为20分钟无法真的休息,有时只能在路上空跑”,实际上与规定初衷相悖。
此外,隐形“二选一”条款也事实存在。根据报告,有司机反映,对于自有车辆,平台并不限制其加盟其他平台的数量,然而平台在派单时,会对合作较为深度的专车有所倾斜;对于对公司机,租车公司出于与平台进行的合作,往往会强制其进行“二选一”。
“数据显示,加盟一个平台网约车占比54.4%,加盟两个网约车平台占比24%,加盟三个平台网约车占比12%。”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何晓斌说,互联网出行行业已经形成了以滴滴为首的一超多强的格局,甚至是违背商业逻辑的现象。
高抽成问题就是压在司机肩头的“大山”。何晓斌举例说,抽成方面滴滴平台平均是27%,非滴滴平台是是24%,可以看到滴滴抽成比例显著高一些。在他看来,这就是一超多强格局带来的负面影响。
行业滥用支配地位,专家称反垄断刻不容缓
业内人士指出,一般认为,当一个头部企业出现垄断趋势时,往往意味着依附于平台的“商家”话语权和选择权的削弱,原因在于依赖越强越可能会受到某些权利的侵害。上述现象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问题。
“要解决互联网出行的衍生问题,立法是根本。比如某些平台,它的数据所有权到底是谁的?它有没有公平竞争,有没有落实’人民至上’的理念?”上海市政协主席周汉民指出,当前互联网出行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着力解决。
“谈及垄断行为,一般绕不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两个层面。”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主任林蔚指出,以滴滴为例,截止到2020年10月,滴滴全国订单量是6.24亿单,其出行月订单量也已高达5.62亿,以一线城市约1亿的活跃用户为背景,滴滴显然已经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除此之外,滴滴以非常隐蔽的行为来实施“二选一”,比如要求汽车租赁公司只能与其独家合作,并用高额违约金和解除合同的方式来锁定这一交易。
网约车行业分析师卢布认为,行业要实现长久发展,首先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网约车与其他城市运力实现差异化经营;此外,瞄准多元化的出行场景,破解网约车行业内卷;同时,应保障司机合理收入,不管大平台,还是小平台,平台和司机之间要唇齿相依,让司机更有获得感。
业内人士指出,滴滴平台的优势在于平台流量较大,能够为司机提供数量较多、类型多元的订单,但同时其规则制定的不合理、过高抽成、以及对于司机的执行严苛和平台管理的一定缺失,都容易引起司机不满。与之相比,另一些聚合类平台正在“异军突起”,并依托强大的聚合优势在订单数量和接单速度上获得司机们的认可,这种联合广大小平台对巨头滴滴进行“围剿”的新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