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逛了一圈今年的上海车展后,很难有人不会感慨: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不同以往,智能汽车在本次上海车展已经占据了绝对的C位。
例如,小鹏汽车的发布会,几乎99% 的时间都在讲P5的智能化攻势;极狐阿尔法S华为 HI版也不可不谓一大热点。
不止是这些新生势力,BBA 等老牌大厂也展出了颇具创新意义的车型,包括奥迪、宝马、奔驰,均在智能座舱上下了足够多的功夫,打上了肉眼可见的数字化标签。
其中就包括宝马旗下纯电动 SUV——创新 BMW iX 亚洲首发。
作为宝马的科技旗舰,可以说是德国巨头未来产品线的风向标。
尤其是在智能座舱方面,创新 BMW iX 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环抱式的曲面两连屏,并展示了全新的 BMW iDrive 系统,深度融合了腾讯生态车联网服务,也拥有了更多本土化的元素。
不难看出,「智能」,甚至已经成为了「高端」的内核之一。
顺应时代的节奏
智能化是所有车企正在追寻的新变量,而智能座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眼下,舱内的智能化体验正面对着一个关键的路口:
早在2019年车展,有关于汽车的数字化畅想似雨后春笋般冒出。通过 demo 的形式,前沿的车企们向外界展示了车家互联、多模态交互、场景引擎等新概念。
一年后,这些关于智能座舱的愿景得到初步落实,数字钥匙、车载微信等能够为司乘人员带来切实智能化体验的功能开始上车。
到了2021年,智能座舱在各个细分市场的车型上全面开花,整体体验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逐步成为汽车数字化的内核。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本次车展上展出的极狐相关车型搭载了鸿蒙 OS 智能互联系统与应用生态,可实现华为所有设备之间的互联。
腾讯也正在全面拓展其智能座舱的疆域,覆盖了本次车展中从高端车到平价车,从纯电动车到混动车的数十款新车。
包括宝马创新 BMW iX、全新奥迪 A7L、玛莎拉蒂 Levante Hybrid,以及长城汽车(WEY、哈弗、欧拉)、理想汽车、威马汽车在内,这些车型均有着腾讯相关数字化技术以及应用生态的赋能,智能化体验更为丰富、顺畅。
其中,宝马创新 BMW iX 搭载了微信车载版(首搭微信车载版的宝马车型)、升级版腾讯小场景2.0等,能够为用户打造与日常生活无缝连接的、高度个性化的数字化体验。
与此同时,基于腾讯生态车联网 TAI3.0深度集成的最新一代“奥迪互联”系统,全新奥迪A7L(首款搭载腾讯生态车联网服务的上汽奥迪车型)也能够为用户提供微信车载版、腾讯爱趣听、腾讯小场景(车载小程序应用)等多款服务应用。
可以清楚看到的是,智能化已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智能汽车的整片原野。
智能座舱也已经从比拼创意概念、比拼功能首发的阶段进入到比拼产品体验、比拼应用生态的阶段。
掘金下一代智能座舱
从整体上来看,智能汽车的「智能」可以简单分为舱外(智能驾驶)和舱内(智能座舱)。
智能驾驶发展的实质,到最后都会是安全地完成从 A 点到 B 点的运输任务,从车辆起步、到自动驾驶、到停车,整个过程是固化的。
相比之下,智能座舱才是提供差异化体验的根源,因此很可能成为影响用户选择购买决策的首要因素。
基于此,下一代智能座舱的雏形已经初现:
一个真正的智能移动空间,最终能够为用户带来沉浸式车载社交和娱乐体验,比如会议室、电影院等。
如果车上能够无缝连接微信、视频、资讯、办公、K歌…..方方面面,那么汽车将不再割裂于数字生活之外。
此外,微信作为用户量超12亿的国民级的 APP,已经完全收获了用户的心智,影响力也早已超出了社交功能本身。
用户很有可能因为一款手机里没有微信而放弃这款手机,即便它是 iPhone——这样的选择很有可能会在下一代智能座舱中上演。
哈弗 F7上市之初在100多个城市进行了1000多场调研,用户的普遍诉求都是汽车需要智能化、需要像手机一样所有的诉求都能够被满足。
而哈弗 F7当中搭载的微信车载版的使用率大概在80% 左右。
而且,基于 LBS 和环境感知的个性化、情景化内容推荐,以及根据驾驶员识别、情绪监测来推荐适宜的内容,下一代智能座舱的未来想象力无限大。
各路玩家的关键打法
事实上,智能座舱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将几个国民级应用搬上车那么简单。这背后需要来自技术、生态等多维度的力量。
那么,如何为智能座舱打造更完美的产品体验、构建更丰富的应用生态?
这是当下很多来自互联网领域的掘金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在智能座舱领域,华为的最新进展具体在于鸿蒙车机 OS、麒麟芯片模组以及 AR-HUD。加上此前发布的“1+8+N”的战略,通过全场景分布式平台 HiCar 就可实现车机与数亿华为智能终端的无缝连接。
百度的重心则放在小度车载系统,涵盖了小度助手、百度地图车载版、度小镜等,通过 CarLife 来与外界相连,与车内车外的硬件之间的勾连耦合也因此更密切更深入。
通常来说,包括华为百度,赛道内的玩家大多都是通过系统来作为上车的突破口。
不过,腾讯的打法比较「另类」:
坚持轻量化上车的路线,不做硬件也不做系统,聚焦于从应用层进行突破。
这种方式将腾讯自身软件基因的潜力挖掘出来,并更大化地在车内释放出来;同时也打破了车企的原有流程 —— 在立项之时就需要定义好量产的车型具有什么功能,所有的功能都需要清楚列入开发协议当中的模式和做法。
比如,对于车企来说,在用户对于智能座舱的期待越来越迫切的当下,智能化升级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通常情况下,一个车载系统过车规需要18个月的时间,即使是最为快捷的映射方案也需要4-6个月的时间来面临过车规的考验。
换言之,互联网的迭代速度和车规检查周期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时间落差,这个矛盾恰恰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非常之大。
抓住了行业的痛点再结合自身优势,腾讯 TAI 上车的时间可以压缩到2个月内,刷新了过去一众软件上车的时间,也极大地减少了过去车企打造智能座舱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成本。
而且,车企本身的 OTA 周期通常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才进行一次。
腾讯小场景(以微信小程序为基础的车载轻应用平台)的更新则非常迅速,只要准备好了,第二天或者马上就可以推到目标用户车上去,甚至不需要走 OTA 这种方式。
这些都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优化用户的智能化体验。
此外,除了车载内容的探索,腾讯目前还积极融入了车企的数字生态大概念中,与车企围绕车联网服务、云服务、数字化营销、用户运营、云安全等领域开展多维合作,其中也包括了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
从这些合作中所汲取的经验又能够进一步反哺到智能座舱用户体验的优化当中,帮助车企构建未来智能座舱图景。
总 结
如今,智能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加之智能座舱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用户对于智能化体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尽管各家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力点各不相同,但智能化之路没有终点,以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将在行业中起到先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