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冷静”的自动驾驶领域动作频频,全球市场上投资火热,巨头加大注资,国内接连推出政策,可谓喜讯不断。
首先看政策面的支持。3月9日,工信部官网公示《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稿,拟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也是中国首份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而此前业内一直使用由美国制定的SAE分类标准。
据了解,《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2017年就启动了制订工作,这也说明国内一直在对自动驾驶产业观察研究,并且从政策方面给予指导并推动量产化。
同时,自动驾驶所属的人工智能行业也迎来红利。3月4日,人工智能成为“新基建”七大板块中的重要一项。
更早时候,2月24日国家11部委出台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除了政策和标准的持续输出,资本层面亦闻风而动。
3月3日,谷歌旗下Waymo融资22.5亿美元,这轮融资的投资者主要包括有银湖资本、加拿大养老金基金、阿布扎比的主权财富基金Mubalada;2月26日,国内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小马智行从丰田汽车公司获得4亿美元的融资,同一天,驭势科技也宣布在B轮融资中获得博世战略投资。
都说资本是最聪明的,近两年来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一同遇冷,相关领域的融资热度也减少了不少。而现在接连出手,能够看到大家对于自动驾驶潜能的期待。
只是眼下距离行业真正的爆发还需要时间,曾经,包括谷歌、特斯拉、丰田在内的巨头们都宣称,2020年会实现自动驾驶,结果大家纷纷跳票,为何出现这样的预估差距?
这就不得不提到人工智能,因为自动驾驶是跟着人工智能成长而来。近年来得益于深度学习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浪潮再次涌现。从底层的芯片,到框架模型,再到算法、应用,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更迭。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的集大成者,固然受益于此。
但是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波浪式前进,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也是如此,从爆发期、到平台期、进入衰弱低谷期、然后再次爆发,依次螺旋式循环推进。而当前深度学习遇到理论瓶颈、人工智能在商用过程中困难不少,因此自动驾驶也随之进入沉寂期。
综合资本动作来看,目前自动驾驶更像在低谷期的末端,在等待着下一轮爆发。为什么定位于低谷期末端?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和成本息息相关,虽然商业化挑战重重,但是成本的降低趋势已经显现,距离普及的距离就又进了一步。
在算法层面,比如谷歌人工智能框架、一些算法已经开源了好多年,算法层面有不少创业公司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这也意味着已经有非常多低成本的、熟练的算法工程师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这也让薪资进入比较公允的价位,从而导致人力成本的相对降低。
算力的芯片层面,现在也不会被强大的英伟达所限制。曾经特斯拉使用英伟达高达上万美金的“智能大脑”,如今特斯拉已经换上了自家芯片,不需要承受如此高昂的硬件成本。最近特斯拉的芯片“混装”引发了口碑风波,但是采用自研或者专有的低成本自动驾驶芯片,是大势所趋。除了特斯拉,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越来越多的巨头和新兴公司进入自动驾驶芯片领域。
此外,在智慧道路方面,也有企业在利用低成本的物联网设备进行高密度的建设,进行数据采集监测。
当算法、算力、外部基础设施进入低成本区时,自动驾驶将打造出专属的生态和架构,拥有全新的自动驾驶软硬件体系。现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进入高度分工阶段,有的企业专注算法、有的企业专注于算力芯片,在各自领域中,就有机会出现相当于安卓操作系统、高通芯片的产品,而不需要一定从PC端、手机端迁移出算力算法能力。待软件和硬件站稳后,自动驾驶也将从曲线的低谷向上扬起。
需要指出的是,自动驾驶汽车和传统汽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打个比方,传统汽车行业相当于电脑进入衰退瓶颈期,而自动驾驶汽车就类似于手机、手环等产品的出现,这是一种新的计算设备,它不是对传统汽车进行替代,而是迭代,是汽车公司的新增长点。我们甚至可以畅想,未来也许会出现自动驾驶汽车的专用车道。
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自动驾驶会走向何方,类比来看,iPhone的进化都经历了多个代际,自动驾驶汽车的形态、商业模式也会有多次迭代,最终走向更高级的自动化。
关键词: 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