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添宫绣,画景刻初还。”宋词中这样赞美京绣的华美生动。京绣,又称宫绣,其用料考究、色彩华丽、样式高雅,处处体现雍容华贵的气度。
(相关资料图)
如今,京绣早已走出宫廷,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吴氏京绣第五代传承人刘晓燕的手上,它可以是旗袍等中式服装上的点睛之笔,可以制作成耳坠、胸针等首饰,还可以开发成新潮的文创产品。多年的热爱让她对京绣更添一份使命感,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播文化。
耳濡目染迈入京绣大门
手捻绣花针,一缕蚕丝线上下穿行,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一片饱满厚重的牡丹花瓣呼之欲出。刘晓燕在工作室里安静地做着绣活儿。房间里摆满了她从小到大的刺绣作品,一针一线都是亲手缝绣。
“我姥爷就是裁缝,小时候一到寒暑假,我就待在姥爷身边,自己拿小布头缝着玩,姥姥做刺绣时我也跟着看,慢慢地会做些小玩意。”童年的耳濡目染,让刘晓燕对于刺绣文化始终带有一份特殊的喜爱。
在一次展览中,刘晓燕被一组刺绣作品深深吸引。“跟旁边的工作人员一聊,才知道这就是咱们北京的刺绣,叫京绣。”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刘晓燕对京绣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以前就是绣着玩,这次知道了京绣,一定要找到师父好好学。”2008年,刘晓燕正式拜师来自京绣世家的吴兰春,成为吴氏京绣第五代传承人。
跟着大师学活,刘晓燕逐渐摸到了京绣的门道。“从针法、排线到配色,京绣都有自己的章法。单拿配色来说,亮面的花是一个样,暗面的花是一个样,叶子受光、背光的配色也不一样。”学得越深入,刘晓燕越明白,京绣的背后是对手艺人综合能力的考察。“既要学会观察生活,从身边的花卉草木中找灵感,更要对文化背景有了解,因为每一个作品都不能脱离它的文化环境。”
谨记师言一针一线打磨
京绣的工具有绣针、绣绷、绣架等,绣线为金银线、绒线,主要针法有圈金、平金、打籽等。与苏绣等温婉的南方刺绣不同,京绣的风格端庄大气,图案厚重饱满。“比如最常见的花卉,京绣在绣的时候是套层的,层次分明,显得特别整齐饱满,苏绣的不一样,它是那种晕染开来的效果,追求自然的过渡。”在配色上,传统京绣讲究的是五行五色,即青、黄、赤、白、黑,鲜艳华丽。
一幅完整的京绣绣品,技法不止于“绣”。在正式刺绣之前,需要完成的工序还有不少。
“首先就是绘图,将线稿描在纸上,然后开始扎稿,用针按图扎出细腻的小孔。”刘晓燕拿出扎好的硫酸纸,每个纹样上都以密密麻麻的针孔勾勒。“虽然扎了这么多孔,但你摸着纸的背面是平的,这是用砂纸打磨过,不然就会影响后面刷稿的效果。”所谓“刷稿”,就是用刷子刷上一层特制的粉,粉从小孔漏出,纹样便留在布料上,然后才能上绷、配线、刺绣。
虽然全职做京绣是近五年的事,但刘晓燕手上的绣活儿二十多年来从没停过,经常到半夜两三点钟还在绣衣服、绣花。“我妈都说你老弄它干吗,怪累的。”刘晓燕笑着说,刺绣对她是件很疗愈的事,“一天不绣,就感觉缺点什么。”
在刘晓燕的工作室里,她十几年前做的荷花扇还被精心安放于桌上。“这都是我这么多年一点点做,攒出来的。”刘晓燕说,刺绣是细活儿,比如衣服上的一团花,每天8小时,也要绣上一周的时间。“这是基本功,必须扎扎实实。”她一直记着师父的叮嘱:“不管以后有没有名气,必须手里有活儿,这样到哪儿都不怵。”
探索创新做好技艺传承
近几年,刘晓燕不仅制作传统的京绣作品和服装,也将京绣元素融入精巧的饰品中,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有一天我在家绣花,忽然有一只蝴蝶落在我的架子上,我一想,蝴蝶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纹样,但好好设计,也能做出新意。”刘晓燕以蝴蝶的侧影作为造型,将其设计成耳饰,用京绣技法呈现,而且左右耳采取不同样式,佩戴后于耳间摇曳生姿,富有韵味。
之后,她又设计了江山系列、花神系列,都是成套系的首饰。她的饰品很受年轻人欢迎,不用付出昂贵的费用,就能拥有一件手工刺绣品。
古为今用,有所变,有所不变。在刘晓燕看来,技艺的传承不是原封不动,作为一门艺术,一定要体现创作者的所思所想。
“比如这幅龙的绣品,它的纹样还是传统纹样,但是细节上我做了一些微调。”刘晓燕举例,比如孔雀羽线,以前是要用它把整件衣服给铺满,叫“铺翠”,体现宫廷绣的华贵。她略做调整后,依然保留了孔雀羽线,但不是用做底色,而是用在龙的鬃发上,既符合鬃发本身的质感,也显得更加威风凛凛。
除了京绣制作,刘晓燕如今还承接了不少非遗教学、体验的课程,京绣主题书籍的编写也在酝酿。“刚开始做绣的时候感觉很轻松,现在接触得越多,反而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写书也是希望这项技艺能够有据可依,给后人留下一份资料,我觉得这也是传承的一部分。”
对于未来,刘晓燕希望可以依托工作室,让热爱这项技艺的伙伴有一个交流学习的基地,让更多人接触刺绣、爱上刺绣、投身刺绣,把这门古老技艺发扬光大。
关键词: